评论:直面“三问”我们如何作答

来源:人民网 2019年03月17日 17:00

随着今天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问题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一个个萦绕心间的“问号”在阳光下被拉伸消于无形。这起牵动万千家长、亿万群众视线的事件,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有如一幕高潮迭起、情节跌荡的戏剧,虽然只有短短4天时间,但如果回首细细品味,一定能品出很多有滋味的东西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经有很多图片、视频和文字,记录和传播这些天来的点点滴滴。真相也好,谣言也罢,如果把它们剪辑成一部记录片,总有些沉淀下来的画面让我们记住,总有些沉默的人们令我们感动。

坐在城市一角,我们脑海中至少会冒出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不断检索着答案拷问着灵魂——

学生家长:“小爱”面前如何拥抱“大爱”?

“人民微评”说得不无道理,校园食品安全,万众聚焦,稍有差池就让人心惊肉跳。作为事件中心主角的家长们,当然更不例外。

保护孩子,是小鸡也会做的事。没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不为自身孩子健康的担忧。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严格而言,据理力争,为孩子讨一个说法,无可厚非;群情激奋,表达内心的不满,也能理解。但一味恣意地任性,一味畅快地放纵,很容让自己轻易逾越法律的边界、道德的底线。比如,那些在成都七中试验学校内聚餐、抽烟的家长们,是否考虑过校内高三、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的高考和中考?那些急愤中堵断光华大道的家长们,是否考虑过已严重干扰了万千车流中的驾驶员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义愤填膺、满腔怒火、挥洒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已闻风而动,无数人已加入到了保护孩子的行动中来,从而迅速形成了一道强大的“保护网”。

世间有小我与大我,人情小爱与大爱。我们不能死守着狭隘的小爱而放弃大爱,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小爱而不顾他人观感甚至危及合法权益。

围观群众:真假难辨之际如何越发成熟?

这个“群众”,当然包含你、我、他(她),或者说叫我们。

纵观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真相尚未弄清之前,大家都是以“爱的名义”加入到转发、声援的行列中来,但我们惶然不知,我们转发的那些耸人听闻的视频、不堪入目的图片,都是在移花接木之后“P”出来的。

而真正的真相,却还在路上。

无意间,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充当了“假相”的传播者,谣言的扩散者,有的甚至成为其中的发布者。

在那些所谓的真相面前,一些“我们”便走出了家门,成为其中的围观者甚至参与者。

一个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首先是每一个“社会人”严格遵守秩序,通俗的表达,就是遵纪守法。

欧洲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得好,虽然你只是一度年轻,但却可能无限期不成熟。

弗·艾伦有句名言,把蛋煮熟易,使人成熟难。虽然很难,但我们终究要走向成熟。于一个人而言,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而不陡峭的高度。

是“我们”构成了这个斑斓多彩的社会,“我们”怎样这个社会就怎样,“我们”成熟了,这个社会就成熟了。

政府部门:危机面前如何化“危”为“机”?

现代公共关系活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纽约大学教授爱德华·伯尼斯告诉我们,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需要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我们看到,事件一发生,相关部门也确实做到了高度重视,且应对有序。我们需要不断追问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我们是否做到了最好?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总结提高?某种意义上来讲,或许这次事件只是一次检验。今后,“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事件肯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再来,我们是否能有底气真正做到从容不迫,化“危”为“机”?

从历史的角度看,所有的危机都有先兆。从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情况看,早在去年12月,一些家长就以多种方式反映成都七中试验学校小学部食堂管理上存在问题。看来,家校沟通不畅通,学校整改不到位,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长期积聚的负面情绪早已成为待点燃的干草。

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期待各方以这件事为新的起点,一起走向成熟,走向理性,回归科学与法制,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征程。

编辑:李育先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