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底 成都将打造国际化社区45个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9年01月10日 14:32

1月10日上午,成都市委外宣办召开“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和《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成委办[2018]47号)。记者了解到,《建设规划》按5年分3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安排。2018年的重点目标是完成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打造;到2020年底,打造形成不同类别的国际化社区45个;到2022年底,建成国际学校6个,涉外医疗机构达到20家,出入境服务站达10个,外籍人士之家22个。

成都外籍商旅人士已达69万

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只有社区发展好,城市的发展蓝图才能实现,只有社区治理好,城市的基础才能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当前,成都实际管辖人口已超过2000万,外籍商旅人士已达69万,常住外国人1.74万,往来外籍人员数量已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成都基层社会因外籍人士、外来流动人口的逐渐聚集,致使治理难度日益加大。建设国际化社区,就是为了加强基层社会的组织领导,破解超大城市治理的结构性难题,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介绍,建设国际化社区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抓手。市民对一座城市发展最直接的感受,是身边的环境有没有变化,身边的服务有没有提高,市民对社区生活品质的评价就代表了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评价。“建设国际化社区,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生活场景营造、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同部署、同推进,以精准服务惠及广大中外居民,竭尽所能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薛敏还说,成都正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对外开放高地,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更优惠、宽松的政策,搭建外籍人才服务平台,吸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才来蓉居家创业,增强成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建设国际化社区,就是为来蓉居家创业的中外人才提供优质营商环境,广聚全球贤才,提升成都城市外向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5年3个阶段

2018年已完成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打造

薛敏告诉记者,《建设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考量、路径策略、保障机制三个部分。

从目标任务看,《建设规划》按5年分3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安排。2018年的重点目标是完成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打造;到2020年底,完成“四片五园四区多点”国际化社区建设布局,打造形成不同类别的国际化社区45个;到2022年底,建成国际学校6个,涉外医疗机构达到20家,出入境服务站达10个,外籍人士之家22个。全市22个区(市)县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打造出一批具备全国知名度的品牌社区,构建完成惠及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

从规划布局看,按照“资源为基、重点拓展、要素齐备、动态调整”的原则,结合“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策略,综合考虑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注重在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和简阳城区等东部新区布局,在全市范围规划形成了“四片五园四区多点”的国际化社区布局结构,并形成规划布局图。

从特色类型看,成都国际化社区建设重点打造4种特色类型。其中,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依托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打造聚合高端要素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空间体系,探索园区与社区联动治理机制。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依托已有的高端商务楼宇、品牌人气商圈,知名景区景点等,探索商区与社区融合治理机制。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依托丰富的高校和文化教育资源,探索校区与社区互动治理机制。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依托具有相对成熟和便捷生活化服务功能的区域,探索住区与社区的共治共享治理机制。

从路径策略看,《发展规划》主要从优化国际化社区形态、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完善国际化社区治理、融合国际化社区文化、大力引进外籍人才、强化国际化社区党的领导等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工作着力方位和攻坚侧重;从工作推进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规范评价机制和常态宣传机制等4个方面,研究了保障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相关措施。既注重硬件配套建设,又注重软件提升;既强调了社区的高效治理,又突出了社区的持续发展。

从具体标准看,《建设规划》明确了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基本标准,主要从国际化社区形态、服务提升、深化治理、差异化要素和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的实施规范和指导意见,并将细化的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为基层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提供了评价依据和工作遵循。

在2022年前,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吴海燕 摄

社区植入国际化教育、医疗

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记者了解到,《政策措施》分为五个部分,共计17条具体政策措施,所有政策措施均落实到所涉及的24个责任部门。

在配套建设方面,突出高标准。《政策措施》注重社区综合体建设,明确要求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社区综合体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公共配套设施规模不少于计容总建筑面积的50%,并确定建设内容、规模等;鼓励投资建设单位配置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拟建的国际化社区,在15分钟基本公服圈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际政务、国际商务及国际生活服务等特色类配套设施,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参与和支持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业态发展方面,突出国际范儿。《政策措施》鼓励打造社区新消费场景,提出对引入国际、时尚品牌等业态,植入国际化教育、医疗、运动健身、酒吧餐吧等元素,打造具有国际范消费新场景的社区,择优给予资金支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会),促进社会企业、社会组织集群高效发展;鼓励外籍人士投资设立社会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社区特点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社区创业,打造社区孵化、园区转化的双创生态。

在服务提升方面,突出实效性。《政策措施》围绕外籍人士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专业服务水平。在全市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聚居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出入境服务站,并将出入境证照办理、法律咨询等涉外服务事项办理权限延伸到社区。做好在蓉就业外籍人士参加成都市社会保险工作,及时发布外籍人士在蓉购买房产、租赁房屋的中英文相关规定和指南,指导、规范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涉外中介服务。根据成都市外籍人士居住区域及就医习惯和意愿,推荐20家医疗机构作为成都市外籍人士重点目标医院(医疗机构)。在2022年前,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在深化治理方面,突出同参与。《政策措施》强调中外居民社区生活的共建共享、互动融合。允许外籍人士在成都志愿者网上注册,畅通外籍人士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渠道,促进外籍人士参与志愿服务。大力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鼓励开展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将有关外事交流活动,按照权责对等、费随事转的原则,下沉在社区开展,并建立定期开展相关活动的机制。

在保障措施方面,突出精准化。《政策措施》结合成都国际化建设的现实需求,重点围绕人才的引、育、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资助。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高精尖缺”海外人才,在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发展做出的贡献额度内,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引才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外籍人才授予“金沙友谊奖”。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可申领“蓉城人才绿卡”。同时,《政策措施》还对提升出入境停居留服务、保障高层次人才生活便捷方面,提出了系列激励扶持措施。

据了解,全国范围尚无城市将国际化社区建设上升到城市战略的层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谋篇布局,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以市级层面系统编制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的城市。(文据成都全搜索)

编辑:王迎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