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控力蹭蹭蹭:成都人期望寿命达80.54岁 解读数字背后的秘密

来源:看度新闻 2019年07月04日 12:25

建国70年来,成都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升。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1956年的59.27岁增长到2018年的80.54岁,增长了21.27岁,比全省平均期望寿命高出3.44岁,比全国高出3.54岁

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

建国70年来,成都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传染病报告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最高水平18744.66/10万降低至2018年的623.37/10万,下降了96.67%;死亡率由最高水平28.52/10万降低至3.36/10万,下降了88.22%。传染病死亡顺位也由解放初期的第1位,降至2018年的第8位

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从1956年起全市无天花病例报告,1989年起无白喉病例报告,1992年起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病例报告,1993年实现了消灭天花的目标,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自2005以来成都已连续14年无霍乱疫情。2011年起成都狂犬病发病处于低水平偶发势态,2017-2018年连续两年实现零发病。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疫苗可预防疾病控制在极低水平。

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成都广大农村猖獗流行,不少地方呈现“千村薜荔人贵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据统计,全市共有流行乡镇219个,流行村1725个,流行村人口486.76万人。解放后,全市成多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队,血吸虫防控取得显著成绩。2008年,全市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成都已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报告,无感染性钉螺。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9年,全市所有区(市)县将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国家标准。

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起成都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06年全市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015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碘缺乏病、跁子病和克山病等其他地方病均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2013年实现消除跁子病目标,2017年实现消除克山病目标。

不断筑牢人群免疫屏障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仅能接种天花疫苗、脊灰糖丸、卡介苗三种疫苗。1977年推行计划免疫,为适龄儿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制剂、麻疹疫苗。2000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8年成都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现行使用的乙肝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儿童预防接种率从50%增长到目前的95%以上,有效建立了免疫屏障。2015年起,成都实施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补助项目,成为全国继上海市后,全国第二个实施此项目的城市,截止目前已经惠及150余万老年人。

预防接种的可及性不断提高,目前全市设立接种门诊439家,绝大多数群众在15分钟(城镇)到30分钟(农村)内可以到达门诊。由于计划免疫的有效实施,估算成都累计减少了2000余例脊髓灰质炎、60余万例麻疹、8万余例流脑、2万余例乙脑、5000余例白喉、30余万例百日咳、10万余例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生。

强化慢性病防制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以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成为全人群死因主要因素。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市不断加强慢性病防制体系建设,慢病综合防治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入,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等工作。

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515万余份,电子建档率达95%;为171.46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管理94.29万人;管理高血压患者97.33万人,糖尿病患者39.74万人。截止2018年底,成都共创建9个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市疾控工作者,守卫城市公共安全、维护百姓健康,成功处置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疾控卫士冲锋在前,有效处置疑似疫情,确保成都市非典零发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科学指导灾后防病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2009年,成都发现了全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全市疾控艰苦奋战,科学防治,使疫情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为全国甲型H1N1防控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近年来,成都疾控科学应对人猪链球菌病、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食物中毒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效有序、全力组织开展青海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7.11”金堂洪灾等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为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应急处置工作从过去救火式的被动应对,到如今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快速规范的现场处置,实现了全新的变革。2003年以来,全市已建成了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区(市)县疾控机构为主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2015年启动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卫生应急响应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应急智慧决策指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率和原因查明率实现100%

疾病防控手段不断创新

70年来,疾病监测工作与时俱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染病监测从建国之初手工填报、信件传递,发展到如今利用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填报传输,2004年国家建成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实现基层网络填报、实时传输、自动分析和预警,极大提高了监测报告的质量和时效。慢性病、疾病危害因素等监测网络逐步织密筑,123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哨点实现全市全覆盖,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市政集中式供水监测覆盖率100%,农村饮用水监测乡镇全覆盖,连续6年无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2013年启动雾霾与健康影响监测预警,是国家首批、全省唯一开展此项监测的城市。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网络、职业卫生监测网络、学校卫生监测网络等监测系统从无到有,逐步织密筑牢。近年来,整合现有监测系统,利用高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开展基因测序等新技术,建设公共卫生智慧检测平台,构建疾病监测大数据中心。监测覆盖全市600余家医疗机构,439家预防接种门诊,年采集疾病及健康相关信息超过120万条,实现了疾病数据的整合和智能分析,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高,为疾病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建国70年来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群最广的一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2009年,成都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了国家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覆盖,同时较国家新扩增6项市级内容。经费投入也逐年递增,人均经费投入已由2009年的15元增加至2018年的66元,较国家标准增加11元

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创新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成为国家首批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与国际、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健康城市研究,实施特色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成都建成健康街道(乡镇)54个,健康社区(村)159个,健康医院162所,健康学校99所,健康机关71家以及健康企业46家,健康公园5个,共建成596个健康细胞,有13家单位被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正式授牌为“健康促进单位”。

编辑:张强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