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水青山 成都治理生态环境打出组合拳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05月16日 01:31

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7天,优良率78.6%,刷新了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最佳纪录,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高质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市域107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90.7%,同比上升15.2个百分点,国、省考核断面首次全部消除劣Ⅴ类,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成都交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回顾2019年,成都收获了怎样的“蓝天礼包”“碧水惊喜”“土壤印记”?展望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今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又将如何继续?有哪些重点?成都市“两会”召开期间,记者对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进行了专访。

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主动仗”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把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主动修炼‘治污’招法,干好‘技术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张军表示,过去一年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痛点难点问题,成都多管齐下,打好这场“主动仗”。

首先立足全局结合实际,形成一套体系打法。坚持把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实践,大力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对标国家七个标志性战役、省八大攻坚战,全面打响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每年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650”“626”“620”工程和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一整套成都打法固化成型、逐年迭代、落细落实、成效显著。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突破一批治理难点。瞄准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把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拓展治理思路,大胆突破创新。全力突破技术难点,通过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深入推进精准溯源、精准预测、精准干预,科学判定工业、机动车、扬尘三大污染源,7日空气质量预报等级准确率达90%以上,加大“走航”监测、多尺度喷淋喷雾除霾技术、移动源尾气净化装置等技术推广应用。创新推进工作重点,在全国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标志管理和排放监管制度,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科学运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和在线监测平台攻坚扬尘治理。始终关注民生热点,持之以恒深化油烟、噪声污染,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

更要着眼长远整合资源,筑牢一批环保基础。以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为牵引,加快构建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5%,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13.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9%,生态格局优化提升、生态本底不断夯实;以环保基础设施、特别是45个固废处置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处置能力,建成危废处置中心二期项目、年新增处置能力6.3万吨,全市23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配套污水管网6055公里;以全方位、立体化、全要素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支撑生态环保“大监测”,布点建成119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和210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整合全市企业工商、用电、税务数据,形成了涵盖706个行业7.8万余户的固定污染源动态清单,并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发污染源电子地图,打造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选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

当然,市民也在用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主动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中。

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深化“三治一增”,让锦城天更蓝,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突出依法、精准、科学治气,持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蓝天行动计划三年目标任务和年度目标任务。让蓉城水更清,打好碧水保卫战和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成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三水共治”和“四源齐控”;力争在十三五水十条收官之年全面完成水十条各项重点任务和水质目标。让城市土更净,深入实施“成都治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扎实开展土壤修复试点,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持续推进建设45个固废处置项目,防治土壤污染,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亮出“特色牌”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和‘一干多支’战略主干城市。我们自觉担当起带头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责任,努力让生态环境治理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张军告诉记者,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布局中迅速找准定位,积极主动作为。

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致力于开展重大战略研究,以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产业合作等领域为重点,制定深化川渝合作成都工作方案;把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支撑性工程,作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第一时间搭建工作架构,联合制定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牵头编制《成都都市圈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方案》等,同时,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共同签订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共享监测预报、环境信息、科研技术、治理手段等先进经验,推动联防联控联治深入实施。

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当好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的积极推动者,紧紧围绕“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扛起主责、当好主干,加强与重庆的互动联动,唱好“双城记”、夺取“双胜利”,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框架下,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监测预警、统一减排措施、统一保障的格局,推动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环保产业发展共促、环境技术交流共商、环境人才资源共享。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出“组合拳”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工作重点之一。”张军表示,在构建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聚焦盲区短板,加快建立健全根植于成都实际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等,汇聚制度合力,努力破解深层矛盾,系统提炼成都经验并及时分享。

具体来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点领域,牵头起草全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制定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现代治理体系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企业责任、全民行动、监管、市场、信用、法律政策等体系。

同时,针对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状,开展第三方评估,定性定量明确差距,制定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方案。将按照“1234567”新时期工作思路,聚焦盲区短板,加快建立健全根植于成都实际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政策体系,创新开展帮扶企业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研究、“碳惠天府”、完善数智环境成都模式等工作,坚持统筹推进,汇聚制度合力,努力破解深层矛盾,系统提炼成都经验并及时分享。

目前,落实“两个现代化”的路线图已经成型,下一步将力争推动全市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在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走在前列。

生态环境与健康下好“先手棋”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对‘环境健康’、‘健康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实现‘健康中国’这一远大目标,离不开优良的环境体系建设。”在谈到环境与健康这一话题时,张军表现得更加有激情。

其实早在几年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就已开始探索生态环境与健康相关工作,2018年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了环境健康专业委员会,2019年举办首届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邀请诸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与健康“共建、共治、共享”话题;授予天府新区、温江区、都江堰市、蒲江县4个区(市)县,市疾控中心与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医学院与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成都市环境健康研究基地”称号;汇聚全国环保、卫生科技资源,成立贺克斌院士为理事长的环境与健康研究促进会。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于去年9月获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第一个副省级城市。随后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会同市卫健委、市公园城市局等市级部门编制了《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助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立全民共建共享公治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为重点,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探索实践,建立公园城市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一个体系”,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型、污染治向风险防控转型“两个转型”,建立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共建共享机制、跨界合作机制“三个机制”,从而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平,丰富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为后污染攻坚战做好环境政策储备,为全国开展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成都经验。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晰“路线图”

“环境健康、固危废设施邻避效应、环境噪声一直是热点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身边事,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在记者问到成都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相比会对民众有何实惠性的影响时,张军坦言,如何制定好全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其实有多方面值得考虑。

一方面,相比“十三五”时期,“十四五”时期将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深水区”,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空间重塑和结构调整任务严峻、群众需求和生态供给矛盾突出、思想认识和责任落实有待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还需深度挖潜等困境,完成既定治理目标、开拓时代新篇还需持续用力。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普遍增高,关注的方面越来越广,关注点越来越细,除了群众持续对蓝天、碧水、净土关注以外,对环境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固危废设施邻避效应、环境噪声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持续升高,结合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还会关注成都公园增加了多少、绿地增加了多少、绿道增加了多少,对于如何能够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切合广大民众的诉求,吸引提高民众参与度、提高人民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存在着挑战。

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结合民众关注热点,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和重点支持领域,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和建议,科学编制规划纲要草案,研究提出一批重大政策、一批重要举措、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龙头、约束作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质量稳中向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得以严守,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提升,确保“十四五”开个好头。

看度记者:何泽曦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