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有活力、有内涵!全国人大代表为成都公园城市代言!

来源:神鸟知讯 2020年05月27日 17:27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笔下的成都绚烂锦绣。

天府之国绵延千年,成都不再满足于诗句中那个繁花竞开、绿水相绕的“天府”,而是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发出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宏愿!

从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强调“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

2019年1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牌成立。

随即,《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出台。

一年后,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联合国重要“年度报告”。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两年的探索实践,“公园城市”为成都涵养了生活美学、刷新了城市品牌,而成都,也为“公园城市”注入了丰富内涵。

如今放眼成都: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最大体量的绿道体系,远眺海拔5千米以上雪山的阳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正在加速呈现。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如何炼就?公园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首提地”的成都,将给你答案……

5月27日下午,在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介绍:在这两年来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上有“四个率先”。

 

兴隆湖南岸绿道 白桦 摄

成都率先构建公园城市支撑体系,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和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开展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研究,举办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初步形成公园城市理论构架;科学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和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等30余项技术规范,深入实施20项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初步形成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整合组建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等立法工作,初步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

 

高空俯瞰建设中的丹景台 资料图

成都率先擘画公园城市空间形态。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成立省级新区东部新区,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建立覆盖22个区(市)县、3个产业新城的公园城市首批76个示范片区,推进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实施锦江公园“九大行动”,打造世界级城市名片;统筹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创新“领导小组+管委会+专业投资公司”专业化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公园式产业社区。

 

青羊区金沙滨河公园 资料图

成都率先创新公园城市价值转化。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模式,实施“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公益性园林转型升级,联合专业机构深化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生态价值动态转化对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探索构建近期投入产出平衡、远期生态价值持续放大的长效机制;建立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的“双千”机会场景发布机制,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以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全球招引,梳理项目招引机会清单2500余项,天府绿道社会投资占比达70%以上;“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吸引社会资本170亿元,占比56%。

 

天府绿道上的骑人 邓银春 摄

成都率先探索公园城市营城模式。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类18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建成功能性项目987个,“家门口”的绿色福祉可感知可触及;依托以党组织为统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而就成都市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天府绿道,创新推进生态价值转化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成都市发改委祝小文认为公园城市的“四个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统筹实施“绿道+生态涵养”,厚植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成都突出保育生态资源“存量”,制定天府绿道规划建设系列导则,梳理1.15万平方公里生态基底,设置三级共73条生态廊道,实行重要生态绿隔区内用地减量政策;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法律规章严守生态红线。成都突出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紧贴城市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增绿筑景,推动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小游园323个、微绿地380个,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蓝绿交织、水城共荣的城市生态布局加快形成。

 

创新实施“绿道+场景营造”,拓展绿色发展的经济价值。成都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挖掘绿道经济价值,着力实现优质生态和高端产业双提升。成都坚持场景植入,打造绿道经济新业态。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在绿道有机植入创新文化、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特色因子,“绿道+夜市”夜游锦江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绿道+美食”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绿道已成为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道”“经济道”。

 

成都市天府立交夜景 单诗涵 摄

融合实施“绿道+公共服务”,提升美丽宜居的生活价值。成都围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理念,以绿道为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成都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绿色服务感知度。结合骨干绿道和重点公园等公共空间,统筹布局11类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成都完善慢行服务,提升绿道系统可达性。有机融合绿道与公共交通、消费商圈、生活社区,全面推行开敞式街区,加快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

 

龙泉山自然风光 资料图

系统实施“绿道+制度创新”,彰显引领转型的社会价值。成都创新“一体设计+整体运行”的运营管理机制,绿道规划建设初期预留运营管理的空间和接口,保证各个环节无缝衔接;成都创新“主体多元+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把绿道建设与旧城改造、水体治理等工程有机整合,推动项目建设集约化和高效化;制定出台利益分配、证照办理、租金让利等普惠性政策,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绿道建设运营;成都创新“存量活化+弹性预留”的土地利用机制,通过置换调整存量建设用地指标,实现零星分散的地块集中使用;统筹其他建设用地节余指标,定向保障绿道产业发展和商业开发的适度规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弹性划定临时性区域和植入临时性设施,从事特定经营性活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四姑娘山与西岭雪山 青健 摄

围绕成都如何建好公园城市示范区,在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也展开了热议。

 

全国人代表王麒:“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就是新区建成的现貌,这里就是我们提到的中央商务区,这是公园城市规划馆,这边就是最美丽的兴隆湖。”

 

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天府新区的兴隆湖非常有名,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漂亮,也是让人向往的地方。成都现在在搞公园城市建设,兴隆湖这一片是非常漂亮的。”

 

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王麒的手上总是拿着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推介画册,作为一名来自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总是不遗余力的为成都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代言。鹿溪智谷、公园城市规划馆这些网红地标在她看来都是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写照。这一次全国两会,她带来的一份重磅建议就是关于“公园城市”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王麒:“天府新区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经过这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现在的新区已经形成了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城市新业态,同时新一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产业链,也在加速布局,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说是有颜值、有活力、有内涵,这正是建设高质量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和最佳场景。和王麒一样,对成都这座公园城市情有独钟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谐包容的城市气质,让他将家也安在了成都。

 

全国人大代表崔鹏:“我觉得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已经能够为成都引进人才,发展成都科学技术和适合成都发展的产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撑,比如天府新区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对人印象挺深刻的,不仅是处理能力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设备厂房都在地下,地面以上全部开辟出来建成公园,这就是成都公园城市具体的体现。”

 

崔鹏告诉记者,这座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折射出的是整个公园城市建设思路的改变,“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正初见端倪。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们表达出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贺泓:“成都我去了很多次了,成都给我的印象是休闲宜居的城市,去多了觉得成都还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城市,成都提出打造公园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如果能把整个城市打造的像公园,或者城市就建设在公园里面,这对整个市民生活是多么大的福祉啊。”

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写到的: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4月,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就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怎么建”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方案。

建设公园城市,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成都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是对成都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充分肯定,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示范区建设有利于系统解决“大城市病”,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塑造成都天府之国持久竞争优势,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要充分发挥成都独特生态本底、鲜明生活特质、西部地区极核、国际门户枢纽作用,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地,增强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凝聚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认同和全球共识。

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之地和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之地。

对成都而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成都要一以贯之推动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努力让创新成为动力源泉、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鲜明底色、开放成为基本路径、共享成为价值导向。要坚持以公园城市理念全面推动城市规划思维、建设方式、管理体系和营城模式变革,打造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要全面提升城市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宜居品质吸引能力、门户枢纽辐射能力,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之地和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之地。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根本动力和责任担当。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前期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深化,蕴含着农耕城镇的乡土守望、工业城市的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的绿色低碳、世界城市的开放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动力在于转变方式、持续发展,责任担当在于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要站位全局、主动地试、大胆地闯,当好“试验田”、走出新路子,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坚守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系统推动营城理念、制度规程、建城路径变革,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

当前,成都正在努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未来的成都将是什么模样?而来自于成都的这场探索,又将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成都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汪小琦认为:这是充分认可了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之所以能够成为示范区,我想是为了打造未来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成都样板,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张琴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