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请品尝成都博物馆的这份“文化大餐”!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06月12日 14:49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好文物故事,展示文化魅力,今年,成都博物馆紧扣“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活动主题,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盘活文物资源,以双倍精彩为观众带去文化享受。

 

战疫·记忆见证抗疫历程

自4月20日成都博物馆发布《成都博物馆关于公开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的公告》以来,共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代表性实物资料200余件、图片1000余张、音视频等电子资料近500份。每一件物品都凝结着抗击疫情期间,发生在每个人身边难以忘却的故事和记忆,那些不可复刻的感动时刻,将永驻于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一代代人勇敢前行的精神力量。

展品中,有武汉一线“战疫”期间,医务工作者写给家的书信;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积极响应战疫号召,在请战书上留下鲜红手印和坚定的签名的请战书;有公交工作人员因每日消毒导致斑驳腐蚀的工作服;也有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背着“哆啦A梦”的双肩包,口罩、酒精、充电宝、体温枪等“战役”物品一应俱全……

 

众多见证物之中,经历了“非典”“新冠”两次“服役”的测温仪,让人感慨万分。2003年“非典”期间,金牛区沙河源街道长久社区(原洞子口乡长久村)使用过的一只测温仪,时隔17年之后再次派上用场,由汇泽路社区继续使用,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奉献绵薄之力。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成都市市级定点收治医院,负责确诊及疑似病例的收治,是成都乃至四川医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他们向成博捐赠了全套抗疫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面罩、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套等等物品。这些曾经与一线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防护用品,让观众得以窥见,层层盔甲之下的医护人员如何挥汗如雨,和死神争夺时间。

 

据悉,本次征集到的抗疫医护人员全套医疗防护用品,以及曾在“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防控工作使用过的测温器都将亮相在四川博物院进行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暂名)”。

线下观丝路佛韵聆听“文明的回响”

下午2:30,一场关于《敦煌北朝石窟艺术》的专题讲座在成都市博物馆五楼开讲!记者采访到了成都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肖飞舸,她说到:"因为今天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也是首届丝绸之路周的专题活动启动日,成都博物馆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同时也正好在举行映世菩提这个展览,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邀请到了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张元林老师,结合我们的展览与丝绸之路和敦煌石窟的关系,为我们带来一场重磅的学术讲座。"讲座还没开始,台下就已经坐满了观众。这场重磅学术讲座会为市民朋友们呈现怎样的文化盛宴呢?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张元林老师对记者说:"我想介绍敦煌石窟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一个是介绍一下北朝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些艺术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一下这些石窟艺术反映出的,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表达宗教信仰的同时,表达的人文的情怀和人文精神,第三部分就通过敦煌壁画这些画面和片段,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的一些历史风貌。"

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素材,雕塑与绘画构成了一幅延续上千年、生动绚丽的社会生活画卷,被誉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堪称文化艺术宝库。讲座中,张元林研究员将从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个方面系统介绍敦煌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全方位呈现敦煌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包容性。

线上逛博物馆更便捷,线下体验则更有质感。本次讲座将在成博五层社教区进行,现场开放80个坐席,邀请观众与张元林研究员一同,在丝绸之路河南道起点,回望古丝绸路上的敦煌“明珠”。

 

线上观中华瑰宝呈现文博新样态

文物承载历史、传承文明。用多元手段诠释文物魅力,成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云展览、云讲座、云社教让观众足不出户“约会博物馆”。虽无法取代亲身参观博物馆时的震撼,“云游博物馆”却可以帮助博物馆在时间、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找到一种能提供服务、传递知识、表达见解的方式,一个与观众及时互动的平台。

据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成都博物馆还将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观众能观看张元林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进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传承文化遗产精髓。从成博入驻抖音到“云上成博”,再到如今的多平台直播讲座、社教活动,这是成都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进一步延伸、在传播途径上的又一次探索。与观众相向而行,走进博物馆才能从“及时解渴”变成“润物无声”。

看度记者:谭晟 林铎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张琴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