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

来源:成都日报 2019年01月16日 16:14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 

(2019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担负中央和省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使命,奋力谱写成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篇章,中共成都市委就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增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也是引领城市崛起、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世界文化名城是全球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力和较高国际识别度、美誉度的城市。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旨在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高地,打造受人仰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实现新时代成都 “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精神支持和动力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人文成都的文化力量。

(一)深刻理解“没有文化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深刻理解“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大要求,以奋发的文化自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坚持以文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天府之国灿烂文化的殷切嘱托,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充分绽放源远流长、独特多彩的人文之韵,传承历史、开拓未来,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城市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积极的文化创造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与城、文化与人的辩证关系,深刻阐释了文化的繁荣和引领是城市的发展与崛起的条件,深刻阐明了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以文化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全市广大党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城市崛起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肩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为中华文化傲然屹立世界文化之林书写绚丽的天府文化篇章。

二、深刻认识天府文化与中华文化巴蜀文明根脉相连的丰富内涵,坚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化,是成都最厚重的城市底色、最骄傲的人文荣光。千百年来,成都在传承辉煌的中华文化延续灿烂的巴蜀文脉中,孕育出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一)天府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疆域流变、民族交融、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源流和多姿多彩的传承。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和突出优势。天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果在一代代成都人中的薪火传承,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相伴相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灿烂一元。数千年来,天府文化始终贯穿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

(二)天府文化传承于巴蜀文明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夏商周的巴蜀文明别样精彩,一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中心。秦并巴蜀,巴蜀文化逐渐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及其宏阔的发展历程。四川盆地独特美丽的自然山水、优越秀冠的农耕文明、富甲天下的物产与生活,孕育出巴蜀文明的鲜明特质,铸就了崇尚自然、开拓创新、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人文底蕴。成都平原是巴蜀文明、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宝墩、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化的辉煌成果,历经数千年演进,吮吸和传承巴蜀文明精髓,融合多元文化,积淀出具有鲜明成都印记、充满智慧光辉的天府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巴蜀文明。

(三)天府文化与城市同成长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摇篮,具有严密高效的生产生活体系,是经济社会活动和文化积累、传播、延续和进化的核心载体。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在古老悠久、持续繁荣的城市历史中,天府文化从萌芽走向了兴盛,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以十二桥和金沙文化为标志的先秦萌芽期。古蜀先民从岷江上游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国,高度物质文明和复杂社会形态的城市开始崛起,形成了以稻作文化、蚕桑文化、青铜文化、玉石文化、建筑文化等为代表,璀璨多彩的古蜀文明,孕育了天府文化生生不息的优秀基因。

以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文翁化蜀为标志的秦汉形成期。李冰治水凿筑都江堰,成都平原逐渐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阜物丰的天府之国。蜀锦、茶叶、漆器等沿南北丝路走向世界,成都成为古代中国工商业繁盛“五都”之一和国际贸易城市。社会昌明文化繁荣,形成了“蜀学比于齐鲁”“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府文脉。

“扬一益二”的唐宋兴盛期。唐朝的成都与扬州“富庶甲天下”,北宋的成都是首都开封之外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世界最大的织锦中心,涌现了世界最早的出版家“龙池坊卞家”,人类最早的纸币交子,世界佛教史上第一部官刻大藏经《开宝藏》,文化大师群星璀璨,诗词歌赋高峰耸立,音乐绘画开宗立派,佛道并盛包容万千,成就了“自古诗人例入蜀”的天府文化盛况。

更为辉煌灿烂的当代复兴期。天府文化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生机蓬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施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天府文化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新内涵不断丰富,正在谱写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瑰丽篇章。

(四)天府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当代价值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练升华出的“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成都标识性的精神特质和人文气质,既是对中华文化巴蜀文明的弘扬和礼敬,更绽放着与时俱进的当代价值,蕴含着对城市发展的滋养与指引。发展天府文化,不仅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更是春风化雨、落细落小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提升民众人文素养、涵养城市文明风尚的重大支撑,将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天府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是决定城市高度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造”是成都革故鼎新、善谋图强、开物成务的文化基因。讴歌光明的太阳神鸟和润泽千年的都江堰,以非凡艺术制作、系统工程创造,呈现出成都独具东方美学、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追逐进步、主动变革的创新精神,赋予了城市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优雅时尚”是成都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形神兼备的品质追求。蜀锦以色彩与经纬编织梦想、创作美丽,揭示着经济的繁华和生活的富足。优雅时尚作为强大的文化力,助推美好生活建设,已成为日益活跃的经济要素、创新要素,深刻推动城市发展升级。“乐观包容”是成都达观向上、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生活智慧。成都以开放的胸怀和温暖的召唤,汇聚英杰人才,成就繁荣昌盛。海纳百川、共创共享已成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友善公益”是成都天人合一、友爱善良、兼济天下的高尚力量。友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融中凝练成的永恒价值。公益是城市精神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美好指引。崇尚环境友好、互助友爱、合作共赢,是城市的巨大引力和正能量。

天府文化是成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智力和资本加速流动,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发展催生科技进步、伴生经济机会、产生发展动力。天府文化传承中华民族高扬的坦荡胸襟,以其鲜明的人文性、生活性、创新性、开放性,在兼容并蓄中演进发展,是成都走向世界的文化纽带。发展天府文化,是以丰厚发达的文化力赋能经济社会,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以天府文化联系世界,搭建国际文化交流交融宽广平台,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汇聚全球文化创造智慧和人才,以文化推动城市崛起,谱写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成都篇章,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成都力量。

三、深刻洞察国际国内文化发展潮流态势,确立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遵循和发展目标

世界文化名城反映城市由发达经济衍生高度文明的普遍规律,体现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成都把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为城市未来的战略方向,是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文化自醒,是深刻认识底蕴深厚、特质鲜明、充满活力的天府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切实肩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自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和省委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激发文化创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增强天府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加快建设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共享的高地、受人仰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为实现新时代成都 “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奋力谱写成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文化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定方向,坚守立场。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文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坚持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深刻把握国际文化发展潮流和世界城市发展趋势,对标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先进城市,提高站位,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契合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天府文化发展目标。

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天府文化在融入时代和社会进步中传承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交流互鉴,发展天府文化,丰富文化多样性。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场景新生态新动能。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创新完善文化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对文化人才、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企业的吸引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积极性,构建市场竞争有序、企业活力迸发、资源高效利用的天府文化创新发展生态圈。

(三)奋斗目标

———城市精神全民尊崇。天府文化蕴含的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优雅时尚的生活美学,乐观包容的气度胸襟,友善公益的大爱情怀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践行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

———文化遗产魅力彰显。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体系,世界文化、自然和灌溉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成为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典范,建成天府锦城等一批国际水准的大遗址公园,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美学引领崛起。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相协调的国际一流场馆设施和文化地标,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的美学塑造引领新一轮城市崛起。

——— “三城三都”闻名全球。造就出一批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企业机构、城市品牌和优质产品,成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天府文化享誉世界。发展天府文化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彰显城市别样人文风采的成功实践,天府文化形成享誉世界的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

到2020年,城市精神有力凝聚,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充分彰显,“三城三都”品牌的行业价值凸显,文创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10%,年度入境游客达420万人,国际品牌赛事达24个,国际化音乐活动达30个,国际认证的会议展览达33个,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美食消费占比超13%,天府文化成为城市国际传播名片,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到2035年,城市精神不断升华,天府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文化商务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建成天府锦城、天府奥体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支撑性功能性重大项目,文创产业增加值 GDP占比超过18%,年度入境游客突破1000万人、国际品牌赛事达38个、国际化音乐活动达60个、国际认证的会议展览达8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美食消费占比超15%,“三城三都”闻名于世,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大美文化形态生动呈现,建成新兴的世界文化名城。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典范工程,建设一批世界水平城市文化地标,造就一批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机构、品牌和产品,建成国际重要的文创中心,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天府文化享誉全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成都篇章,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践行的集体人格,成为彰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国际识别度美誉度的文化旗帜,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四、实施天府文化立德树人工程,铸城市之魂

发掘天府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资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滋养理论武装、思想建设和文明风尚,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天府文化陶冶人,用城市精神塑造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天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深化科学理论武装

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科学理论武装的主线,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在明理明道、入脑入心、求准求新、落地落实上下功夫,把发展天府文化融入学习践行科学理论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思想,坚定贯彻新理念,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学习新思想的成果深化对天府文化的理解掌握,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理论宣传。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宣传科学理论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理论宣传,注重结合发展天府文化的生动实践阐释科学理论。组织权威专家、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撰写署名文章、评论员文章,在重要版面和专题专栏刊播系列报道,全面解读科学理论,推动新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理论研究。把科学理论研究与天府文化阐发结合起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路径研究,推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举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出版具有普及性、针对性的科学理论读物。积极发布研究课题,引导研究方向,推动研究成果迅速向文化创造力、社会生产力转变。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发展天府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城市文明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主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将发展天府文化融入其中,创新开展公益广告创作和宣传,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培育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地传播核心价值观,用天府文化的核心价值养护人心、浸润人格、提升人品,塑造现代文明风尚。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汇聚社会文明的力量。完善诚信建设制度和机制,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水平,弘扬天府文化蕴含的“友善公益”的志愿精神,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新风。把天府文化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天府学堂,开展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爱我中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和传统体育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办天府文化公开课。发掘天府文化中蕴藏的廉政文化,融入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崇廉尚洁的文明风尚。注重文明养成。用天府文化浸润生活方式、塑造集体人格、铸造时代精神,将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核心内涵转化升华为城市精神。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天府文化润城、先进典型示范、市民友善优雅”行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注重学习借鉴国际文明风尚,提升人的文明养成和城市文明风尚的国际化水平。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把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围绕设施标准化、功能综合化、布局网格化、服务便利化,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集成公共文化资源和管理服务需求,调动社会积极性,探索建立管理集约化、服务连锁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新乡贤文化,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凝聚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书香成都”。完善城乡阅读设施体系,推进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建设全民阅读城市。加强监督管理。依法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消费市场监管,加强内容监管和未成年人文化消费监管,用思想健康、导向正确、制作精良、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满足大众差异化、多元化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

五、实施天府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固城市之根

延续天府文化的根脉记忆,构建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彰显城市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厚植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文化韵致,丰富大美形态,扩大 “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世界影响力。

(一)阐发天府文化当代价值

坚持学术为基,强化天府文化理论阐释和价值挖掘。加强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工作,阐发中华文化、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内在联系,诠释天府文化蕴藏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揭示天府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人文气质和当代价值。加强发掘和考古研究工作,科学诠释古蜀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工商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生态文化等天府文化的历史资源。以项目和课题为牵引,建立重点课题首席专家制度,培养权威的研究团队和专家。建设平台载体。办好天府文化研究院、《天府文化》杂志,设立天府文化展示传播中心、天府名人堂、天府文化讲堂,开办天府文化电视频道,出版天府文化系列丛书。做好天府文化典籍名录建立和整理出版、成都档案文化研究、地方志编纂等工作,构建天府文化大数据库和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天府文化“九个融入”。推动天府文化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景区、公共活动场所、交通枢纽及口岸、网络空间,融入市民生产生活,让天府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发挥新价值。

(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强化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大力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编制《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6—2035)》,全面加强历史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核心区的科学保护力度,加快邛窑遗址、宝墩遗址、明蜀王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大力发展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分类推进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依法依规推进非国有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发挥博物馆研究功能,用文物和研究成果弘扬传播天府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整体性保护传承,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和保障体系。注重生产性保护传承,实施天府手艺振兴行动,加强对成都老字号的保护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聚集区发展。实施生活化保护传承,注重把民间习俗、民间手艺等融入日常生活,振兴中国传统节日,丰富都江堰放水节、成都大庙会等地方传统节庆时代内涵,加强对成都中医、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注重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调动文化文物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创意设计、旅游、乡村振兴跨界融合,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社会共享和活化利用,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社会参与机制。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分类整理和数字化管理,发掘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文创产品,努力构建产品营销体系和品牌授权体系,打造文创品牌。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依法完善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利用,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按照 “高立意挖掘、高水平表达、高标准建设”的要求,深入全面挖掘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发掘历史名人资源。对全市的历史名人进行全面发掘、梳理和研究,着力阐发历史名人蕴含的天府文化优秀基因、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推进李冰、扬雄、诸葛亮、杜甫、杨慎等四川历史名人纪念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扩大历史名人影响力,增强天府文化传播力。着力推进 “六个一批”建设。围绕传承创新历史名人文化,建立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批品牌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一批优秀文创产品,在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 “活”起来,形成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丰富天府文化的内涵,激发创造活力。

(四)推动文艺攀原登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创造。实施艺术创作攀原登峰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的艺术创作,大力支持天府文化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精品力作。聚力推动体现城市精神、弘扬天府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成就艺术大师。加强艺术创作组织管理。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引导文艺工作者提高学养、涵养、修养,造就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推进文艺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重大选题公开招标机制、重点作品立体开发传播机制,建立“出人出戏出作品”相互促进机制。推进文艺百花齐放。加强川剧、四川清音等地方戏曲的传承。大力繁荣新文艺组织,有序发展街头艺术,支持文学、影视、音乐等各种艺术健康发展,引导各类网络文艺弘扬传统聚焦时代。支持在成都建设四川文学馆,设立成都文艺名家工作室,实施国内外文艺名家驻留创作天府文化主题艺术作品计划。

六、实施天府文化城市美学工程,彰城市之美

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统筹协调,尊崇自然山水格局和天府文化禀赋,加强城市美学设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大美公园城市的美学形态和锦绣天府文化风景线。

(一)塑造城市文化风貌

传承人文历史,保护自然山水,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文化风貌。营造蜀风雅韵之美。发掘天府文化历史底蕴,提炼彰显 “蜀风雅韵”的经典性元素和代表性符号,开展城市风貌特色化设计。结合开敞空间梳理和全域公园体系建设,科学保护和呈现历史遗址、历史街区、古镇村落、建筑群落、文化景观、水利灌区等各类承载天府文化记忆的文化遗存,保护“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涵养生态文明之美。加强龙门山自然生态的涵养和保护,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构建“城园一体、绿道串联”的生态体系,形成山水交融、城乡连接、全域覆盖的生态文明肌理。统筹布局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公园,构建全域公园景观体系,彰显 “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美学意境。描绘空间格局之美。把握城市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历史性跨越和公园城市要求,构建“三轴、四心、多片”整体格局和“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自然山水格局。强化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建筑、城市色彩、城市天际线、城市夜景光彩的规划与管理,建立以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为重点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色彩管控体系,塑造现代化新天府的大美格局。

(二)建设天府文化景观体系

挖掘和呈现天府文化的特质和神韵,塑造具有鲜明识别度的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突出塑造重点。重点塑造天府锦城、天府绿道和锦江水岸的天府人文景观,突出公园、车站、广场、标志性建筑、干道节点等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塑造,构建多层次的天府文化景观体系。注重实体呈现。突出对天府文脉核心区、环城生态区、绿道系统等重要公共空间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塑造,打造亭、台、楼、阁、牌坊、雕塑和公共艺术装置等标志文化符号,推动彰显天府文化的文化景观在生动有机融入景观体系中实体呈现。融入乡村振兴。加强“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注重塑造传承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林盘聚落、川西田园景观。

(三)建设世界水准文化地标

按照世界水准、中国高度、适度超前原则,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品位高雅,体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文化风范的城市文化地标,夯实世界文化名城的硬实力。建设场馆设施。按照世界标准规划建设天府奥体城,加快推进凤凰山体育中心等“一城两区多点”的国际一流赛事场馆建设,构建具备承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和相关运动项目国家级训练基地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自然博物馆、川剧艺术中心、天府戏剧小镇、人文与自然博物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大剧院等城市文化地标。完善和提升各区 (市)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支持在蓉的各级各类文化体育机构建设场馆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场馆设施。完善运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探索创新大型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可持续运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场馆功能,发展事业动能,发掘产业潜能。推进重点项目。推进天府锦城、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熊猫星球、皇冠湖城市中心、空港花园等城市重大功能性支撑性文化地标项目。

(四)完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

围绕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彰显天府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增强国内外公众对成都形象的认同度。凸出特质。发掘萃取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天府文化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等,彰显特质鲜明、充满趣味、易于传播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注重创意。突出天府文化的独特标识大熊猫和“太阳神鸟”等,统筹创意和设计城市的标识、标志物、标志图案、标志色、标牌等物化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凝炼天府文化的美学表达,系统策划和创意城市宣传语、宣传片,提炼成都行为识别代表性符号。强化运用。建立规范和推广制度,推动城市文化标识体系在融入生产生活和传播推广中生动广泛呈现,有力提升城市识别度。

七、实施天府文化载体建设工程,立城市之品

以发展天府文化为核心,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强世界文创名城、赛事名城、旅游名城,国际音乐之都、美食之都、会展之都建设,培育新场景新业态,孵化新生态新动能,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努力创造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

(一)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

以提升天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集聚力为牵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竞争力的世界文创名城。激发文创活力。萃取天府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将天府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创+”新思维,推动文创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实现文创与科技、产业、金融、城市深度融合,促进文创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先导型、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文创新经济。发展文创产业。构建文创“双核两带三片”全域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一批文创园区、文创空间、文创镇村,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文创产业集聚模式,推动文创园区向文创街区、文创镇村演进,物理空间与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互动转变,引导文创产业从地理集中、空间集约向产业集群演进。打造以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信息服务、会展广告、教育咨询、文体旅游业等为重点的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增强成都文创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塑造文创品牌。突出天府文化的特质和优势,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功能性、战略性、支撑性文创项目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节会。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知名、创新型的文创领军人物,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创企业、文创产品,形成一批成都文创品牌,提高成都文创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二)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提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国际化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旅游产品特质鲜明、旅游品牌享誉全球、旅游服务优质温馨、旅游环境优美宜人、输出成都生活方式、充满国际时尚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突出规划引领,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区域旅游功能错位布局和差异化发展,“中优”区域构建天府锦城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西控”区域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核心区,“东进”区域建设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南拓”区域建设文创旅游发展区,“北改”区域建设临港保税旅游区,形成龙门山为核,龙泉山为脉,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城共兴,多极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彰显公园城市、休闲之都魅力,开发更多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快天府国际旅游度假区、中国旅游集团系列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青城旅游度假区、西岭雪山—花水湾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构建遗产观光、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养生度假七大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国际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和便捷支付体系、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交通便捷化、接待精细化。以重点景区、天府绿道、天府锦城等为依托,营造本地人休闲生活与游客旅行体验有机融合的生活场景。用好过境免签政策,加快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旅游消费环境。塑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依托直航航线、中外合作园区等在全球开展旅游国际营销,高标准举办熊猫国际旅游节、世界休闲旅游节、中欧旅游论坛等大型节会活动,塑造“游天府绿道·赏川西林盘”“熊猫故乡”“公园城市”等品牌标识,让成都成为全球旅客“出游必选、途经必游”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以高标准建设天府奥体城等赛事场馆体系,提高体育赛事承载和承办能力为突破口,建设体育场馆世界一流、品牌赛事国际知名、体育产业发达、全民健身繁荣、体育文化深厚的世界赛事名城。打造顶级品牌赛事。巩固 “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一带一路”乒乓球公开赛等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品牌赛事,大力培育成都国际马拉松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办好中国·成都2019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筹备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积极申办202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为举办亚洲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积累申办举办经验。积极发展职业体育。加强本土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大力支持成都职业运动队参加全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职业联赛,推动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进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打造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百年俱乐部。加强成都专业赛事执行机构建设,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运营管理企业,提升大型赛事运营组织能力。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世界级体育人才,发挥城市体育名人的带动效应。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积极申办中国户外运动节、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发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全民健身新产品,开展“运动成都·绿道健身”全民健身活动,引导更多市民走向天府绿道、走向体育场馆,涵养热爱运动、崇尚健身的生活时尚,让体育锻炼、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成为大众生活方式。

(四)高品位建设国际美食之都

深入发掘天府文化蕴含的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借鉴国内外美食文化精髓,以全球化视野打造国际美食产业高地,建设崇尚自然生态、弘扬川菜神韵、荟萃美食精华、美食文化扬名世界的国际美食之都。建设美食发展载体。规划建设高品质美食集聚区,提升宽窄巷子、锦里等美食街区品质,建设空港新城、国际博览城等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和特色文化有机融合的美食圈,加快川菜产业园、全球川菜权威发布中心、国家美食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打造成都国际美食城。引育国际美食企业。紧扣 “天府休闲慢食生活”发展主题,推动餐饮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着力引进国际知名餐饮品牌、风味菜系领军企业来蓉发展,鼓励知名餐饮企业在蓉建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形成全球餐饮品牌聚集高地。培育美食产业体系。着眼全球美食产业链,建设川菜现代化生产体系、餐饮原辅材料质量溯源体系、餐饮原辅材料品牌体系,放大美食产业体系,深度延伸川菜产业链,挖掘美食多层面附加值,聚集创意智慧,激活美食文化,推动成都美食创意化精品化可持续发展,实现跨界联动,构建世界级的餐饮产业生态圈。擦亮美食金字招牌。保持维护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城市品牌形象,扩大成都美食旅游节品牌影响力,发掘川菜食材自然生态、民间技艺多姿多彩、大众热衷寻味寻香的生活美学构成的美食文化底蕴,支持设立川菜博物馆、川菜辣椒艺术博物馆,打造具有川菜之味、川居之魅、川旅之美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弘扬美食老味道、“老字号”和历史名店,构建名菜、名店、名师、名节、名街的成都美食品牌体系。鼓励餐饮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传播推广成都美食文化和品牌。

(五)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

致力打造中国原创音乐生产地、音乐设施设备及乐器集散地、音乐版权交易地、音乐展演汇聚地和城市音乐休闲目的地,建设国际闻名的音乐大师、大作、大厅、大街、大团、大事为核心影响力的国际音乐之都。培育音乐人才。实施音乐创意人才扶持、川籍音乐人归巢等人才培育引进计划,聚集一大批专业水准高、行业影响大、具有国际认知度和带动力的音乐创作、演唱、制作、研发、经纪、传播人才。孵化原创音乐。推动中国音乐金钟奖落地成都长期举办,打造 “金芙蓉”原创音乐奖,争取国际知名原创音乐赛事落户,促进国内外优秀原创音乐汇聚在成都、生产在成都、发布在成都。鼓励音乐创作,让一大批 “成都音乐”引领中国文化潮流,登顶国际音乐榜单、世界音乐比赛和各大全球性音乐演出活动。繁荣音乐消费。以载体设施为基础,扩大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露天音乐广场、成都演艺中心等大型音乐演艺载体辐射力和影响力,打造世界性音乐地标殿堂。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演艺场馆、城市音乐公园,形成天府文化和国际时尚“混搭”的城市音乐地域网。以数字音乐为突破,支持建设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数字音乐研发生产平台和网络传播、在线试听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推进东郊记忆音乐公园、成都音乐坊、少城视井文创园、梵木创艺区等一批音乐园区形成聚集效应,打造洛带、平乐、白鹿等一批特色音乐小镇。以音乐版权为保障,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有效保护音乐版权权益,营造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环境。壮大音乐企业。全力引进一批全球领先的音乐企业来蓉发展,推动知名音乐创作制作、演艺传播、版权管理企业和音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成都发展。壮大咪咕音乐、摩登天空、酷狗音乐等在蓉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世界级数字音乐产业基地。支持建立演艺院线,吸引国内外著名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产品来蓉演出,使成都成为世界音乐族的追梦天堂。塑造音乐品牌。坚持高标准、国际化培育“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成都街头艺术表演等城市音乐品牌活动,持续打造成为世界性的音乐盛事;吸引支持中国音乐金钟奖、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等国内外知名音乐赛事、音乐节会来蓉举办,建设和运营好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等重点演艺载体,支持建设音乐名人博物馆,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城市音乐品牌和标志性的音乐设施载体,提升城市音乐文化影响力。

(六)高质量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突出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认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天府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国际舞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名展、名馆、名企、名业为核心支撑的国际会展之都。打造“名展”。培育中国西博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 (成都)国际服务创新交易会、全国糖酒会、成都家具展、成都国际车展等本土品牌展会,全面提升本土展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深化与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打造国际合作品牌展会。积极争取国家主场外交和联合国等权威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会议,积极申办国际会展组织、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的知名品牌展会。培育“名企”。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组展机构、展览专业服务企业,吸引英富曼会展集团、英国励展博览集团、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德国纽伦堡国际博览集团、瑞士迈氏、荷兰皇家展览集团、法国智奥等国际会展组织来蓉设立机构;聚力培育本地“龙头”会展企业,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办展规模、提升办展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会议、展览关联产业集团。建设“名馆”。完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酒店、会议、商务等配套功能,提升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能级,高标准建设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加强与一流场馆管理运营机构的合作,加强国际一流水准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承接国际性、国家级、专业型的国家层面开放合作重大展会项目的承载功能。壮大“名业”。优化会展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会展功能区集聚发展,打造绿色会展产业,放大会展的平台功能,创新“产业+园区+会展+投资促进”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会展业与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融合互动发展,努力形成“大会展”格局。着力完善以组展、主场服务、高端会议服务、设计物流为代表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共兴共荣相互依存的会展产业链生态圈。

八、实施天府文化传播推广工程,扬城市之韵

坚持文化走出去与民心相通、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相统一,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相统筹,讲好成都故事、传播天府文化,扩大城市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加强传播能力建设

紧紧围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整合各类传播资源。推动新技术新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下的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探索创新对各种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和运用手段,提高用网治网水平。鼓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办传播天府文化的专题专栏专区。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培育新媒体平台和品牌,提高现代传播能力,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现代传媒集团。加强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业务素质和作风养成“两手抓”,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打造首席品牌。加快采编、发行、播出、传播系统现代化和一体化建设,提高“天府文化、成都故事、国际表达”采编制作和传播推广水平。建设现代广播电视传播系统。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广播电视有线无线融合网建设和新一代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全播出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和应急传播体系。

(二)传播成都人文魅力

借助各种高端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天府文化走向世界。拓展传播渠道。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家部委的合作机制,融入对外交流国家战略,依托海外中国使领馆和中国文化中心等,广泛开展天府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城市别样的人文风采。深入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支持成都艺术家和天府文化主题的优秀艺术走向世界,引入国外经典的艺术演出和展览,支持国际文艺名家到成都采风创作,欢迎世界各国来成都展示多彩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把天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发展文化贸易。支持文化企业生产外向型文化产品,在境外投资文创产业,参与国际品牌授权,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带有天府文化鲜明印记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三)培育城市传播品牌

以天府文化为核心,培育构建以世界文化名城为主品牌,“三城三都”为子品牌,囊括各类行业品牌在内的城市品牌体系。打造国际传播品牌。整合国际传播渠道和资源,把 “天府文化周”作为全市在国外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文化交流贸易、商务投资促进、旅游美食推介、中医武术传播等的统一品牌。培育文化节会品牌。持续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成都创意设计周、成都国际友城音乐周等、国际诗歌周城市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创立城市奖项品牌。努力把 “金熊猫创意设计奖” “金芙蓉音乐奖”“草堂诗歌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打造成高度国际化的扩大天府文化影响力的品牌奖项。

(四)加强城市国际营销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施联动营销,推广城市形象。建立统筹机制。围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强以天府文化传播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国际营销。加强宣传、文化、体育、旅游、商务、会展、外侨、投促等部门的统筹和互动,提升城市国际营销效应。拓展营销渠道。加强成都海外媒体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服务海外文化传媒机构。探索在境外建立传播载体,建立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宣网站,深化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的深度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更多的境外主流媒体和华文媒体在蓉设立分支机构,畅通城市国际营销的传播渠道。创造营销契机。积极把握在蓉举办的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会议,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城市国际营销,实现国际影响力更大的突破。

九、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聚城市之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坚持政治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统一,切实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把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目标任务考评体系。市委市政府宣传思想文化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同推进、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成都市文化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的重要作用,建立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文化咨询制度。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措施清单,建立跟踪督导问责的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

(二)完善政策措施

全面梳理集成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美食等方面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相关联的财政支持、税收扶持等政策,明晰兑现程序,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设立成都文创支行,设立文创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市级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三城三都”重大项目投资,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商旅体场馆设施,对纳入国家、省、市重点推进的“三城三都”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在符合法律法规、具备供地条件下按需“随用随供”。支持使用其他服务设施用地综合开发“三城三都”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三城三都”领域的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三)优化文化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对标国际规则,加强著作权、品牌等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法治建设,培育授权产业链,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文化发展环境。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扩大文化领域外资开放的相关政策,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实行“三城三都”重大投资项目特事特办,对大型的演出、赛事和会展活动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实行宽容审批。按照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逐步完善文商旅体融合新业态监管体系,防止监管简单化和一刀切。综合利用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保税区和过境免签等政策,孵化和吸引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四)汇聚文化人才

深入研究文化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专门制定培育造就文艺创作表演人才、文化创意创业人才、文化传承研究人才的政策措施。以发展天府文化和“三城三都”领域的企业管理、资本运营、项目策划、市场推广、创意设计、艺术创作等为重点,着力吸引人才来蓉创新创业。高水平建设名人文化园、名人工作室、名人俱乐部,吸引世界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高层次领军人物聚集蓉城。建立成都文化人才 “名人库”,培育、包装、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在蓉高校院所设立文化类专业,建立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

(五)强化落实机制

把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大项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把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城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管理强化落实的法规性。把年度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目标管理,进行分解下达和督查考核,强化考核问责,严格责任追究,考核结果要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以目标管理强化落实的刚性。创新建立指数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开展统计监测,定期发布 “三城三都”统计数据和年度文化发展报告,作为政策兑现和工作绩效的考核依据,以科学评估强化落实的实效性。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