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助推器

来源:市文广旅局科宣处 2019年07月30日 21:53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举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先后走进了“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农科村徐家大院、战旗村第五季妈妈农庄、古城镇川菜博物馆、道明镇竹艺村等乡村旅游胜地。悠闲舒适的乡村环境、创意独特的文创产品、特色彰显的乡间民宿,无不让大家由衷赞叹。

成都始终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发展天府文化、推进“三城三都”建设、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工作,并把文旅优质资源富集的特色村作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聚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中,成都4个村落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下一步,该市还将持续发力乡村旅游,力争打造出“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功能现代时尚”的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

形态各异内涵丰富

作为本届大会的举办地,战旗村的传统旅游资源原本并不丰富。多年来,这里通过积极探索本地的特色来发展乡村旅游:从引进食用菌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到引入“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等新业态;从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特色花卉种植基地到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以草莓采摘、蓝莓采摘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到“第五季香境”特色商业街和“乡村十八坊”乡村旅游综合体……到现在,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式乡村民居、整洁的道路、秀美的环境、好客的村民、兴旺的产业,这些美丽乡村的生动画面正让“近者悦,远者来”。

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艺村以陶文化为主题,已陆续建成开放了明月窑、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草木染工房等15个乡村旅游和文创项目。当地农户通过出租闲置院落、在文创项目就业、乡村旅游合作社入股、自营餐饮住宿、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等打开了增收渠道。2018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文旅产业收入超1亿元,初步实现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走进位于都江堰市大观镇艳景村的“青城·见素山居”,只见这座民宿被群山环抱,一涓清溪从门前流过。山居地处青城山的风水宝地,在改造过程中很大程度保护、延续了传统自然村落格局,努力呈现出当地的农耕生活与地域文化,保留了原生共享的乡村生活方式。这里质朴的田园风格受到体验者的高度评价,不仅成为颇有名气的“网红民宿”,还被都江堰市推荐申报国家五星级乡村民宿。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成都不胜枚举,多业融合的发展思路正逐渐让成都的乡村旅游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市陆续创建了“天府红谷”等20个3A级林盘景区,推出了升庵故里文化小镇等4个特色镇;完成“三大流域”1379家农家乐整治任务,完成60家乡村旅游“四改一提升”工程示范点建设;实施“百名厨师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活动,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4000余名;蒲江县明月村荣获“2018十大中国最美乡村”和“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模式创新成效凸显

成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进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推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为核心,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社区充分发挥深厚的田园诗歌文化优势和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优势,以打造“川西田园文化名镇”为目标,以展现浓浓乡愁和体验原乡村貌为特色,重点发展田园文化、特色川西民宿、休闲体验农业等优势产业。到现在,民宿、餐饮、绿道、驿站、无人超市、茶室、生活馆、休闲乐园、国学体验馆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都江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下乡村振兴的典范。以七里社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有力带动了都江堰市百姓增收。数据显示,2018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72元,超过四川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

彭州市宝山村采取的是“山地休闲度假发展模式”。当地在“5·12”灾后重建后规划确立了“一心四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升级重建。到现在,宝山旅游度假区不仅是村民的生活区,更成为展示民风民俗、农耕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区。旅游业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构建了宝山村这样具有山区特色的花园式新农村。这里先后荣获“中国十佳魅力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称号,成为西部山区旅游的典型示范村。

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得名,这里依托中央美术学院驻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把非遗文化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竹生态、竹生活、竹空间”的文旅产业生态圈;同时通过“文旅管家”运营乡村文化旅游,形成“自然生态、产业业态、文化形态”三态互生的发展格局和“原住民、新村民、流动人口”联动发展的共营模式。2018年,该村实现文旅收入1.2亿元,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595元,成为“非遗+旅游”模式创新的典型之一。

当前,成都市已经总结出“文创+乡村”、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乡村旅游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带动、“绿道+”、景镇一体、山地休闲度假、房车度假、“花卉+休闲观光”等十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涌现出很多典型案例。

全域发展持续提升

2018年,成都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8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93.85亿元,同比增长21.49%;乡村旅游就业人数为213.78万人,已占全市社会总就业人数的22.51%。然而,转型发展中的成都乡村旅游仍然大有可为。

就在几天前,“慢游新天府·感受新成都”百万市民游成都——乡村旅游民宿主题体验活动正式开启。该项活动将充分展现成都民宿的文化特色,助推成都非标住宿走向标准规范化、个性化、品牌化。

事实上,近几年来,成都“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民宿产业强势崛起,正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窗口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也为成都全域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近年来的全域发力,成都逐步实现了乡村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功能现代时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已初步呈现。

下一阶段,成都市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遵循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农商文旅体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精品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由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成都的召开,无疑为该市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和战略指引。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表示,将认真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部署,切实贯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