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措并举 打响交通治堵攻坚战

来源:成都市交管局 2015年09月23日 12:00
摘要:当地铁线路通车之时,大家都欢喜雀跃于它的通畅便捷;但在施工中,地铁建设确实会给城市交通、市民出行带来阶段性的“阵痛”。

当地铁线路通车之时,大家都欢喜雀跃于它的通畅便捷;但在施工中,地铁建设确实会给城市交通、市民出行带来阶段性的“阵痛”。

“都说这是成都最复杂的路口,现在又在打围施工,我每天早高峰都要从这里过,总体来说还是很通畅的。”昨天,家住二仙桥附近的李先生对记者说,他口里的成都最复杂路口是指理工大学路口,二仙桥东路、成华大道、崔家店路等道路形成“米”字形路口,今年8月,受地铁7号线成都理工站及节点立交工程施工影响,这个路口的交通迎来了挑战,像李先生这样每天上班都要从路口经过的市民最有发言权,在交管部门和地铁建设部门的全力保障下,尽管压力重重,但交通仍然保持了畅通。

交管部门:打响交通治堵攻坚战

目前如火如荼的轨道交通建设,在出行高峰时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面对这种情况,市交管局按照“近远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全市启动“交通治堵攻坚战”,着眼降低汽车使用强度、稳定路网高峰车速、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强化智能交通建设、引导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变。

配合施工推出交通组织 充分发挥中小街道分流功能

“所有的施工现场我们都要去,一个绿化带、一个小的拐角都要充分考虑进去。”昨天,市交管局科规处优化科科长周伟潮告诉记者,在轨道交通施工中,配合市建委科学统筹各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和竣工时间,科学统筹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市政工程关系。针对具体施工项目,提出优化施工方案建议,包括打围面积、开工时间、在保障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将打围面积缩到最小,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大力推行潮汐、单向循环交通组织,通过实践证明,配合施工推出的潮汐、单向循环交通组织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大大缓解了施工区域交通压力,而且盘活了周边中小街道道路功能,起到了提高路网容量和分流主干道交通压力的重要作用。地铁3号线省文联车站施工期间,在红星路半幅施工的情况下,利用周边的桂王桥西街、桂王桥东街、布后街等中小街道,有效分流了由北向南的交通流。

抑制个体交通出行需求 道路资源向公共交通倾斜

据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减少个体交通出行,降低中心城区小客车出行强度,也是重要的措施,细化中心城区禁停路和禁停时间,实施分类严管措施,全面核定“三圈四边”(繁华商圈、医院圈、学校圈以及客运站、地铁站、旅游景点、市场周边)的占道停车泊位总量,实施占道停车限时停车,抑制个体交通出行需求。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区域出行总量以及施工路段交通总量,引导个体交通出行需求向公共交通转化。强化尾号限行措施,控制区域交通总量,确保大局可控;研究轨道交通施工方案,将有限的道路资源向公共交通倾斜,个别施工路段试点单双号限行措施。配合市交委研究制定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方案,在地铁1、2号线站点、交通枢纽以及大型居住小区周边优化布点。

推进短平快工程改造 充分运用智能交通诱导屏

对于驾驶员来说,很多人都在创业路路口遭遇过拥堵,而通过“短平快”工程改造,切除下穿隧道地面层部分绿化带,增设掉头车道后,基本消除了出城方向车辆排队反堵隧道入口的现象。记者了解到,从去年以来,市交管局与城管委配合,实施了一大批短平快工程改造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全面清理超期、超时限占道施工行为,优化施工方式,减少施工对道路的影响,在有条件路口增加了直行待行区、左转待转区,优化信号配时,提高路口的利用效率。

开车行驶在路上,想知道前面的道路到底堵不堵,抬头看一眼智能交通诱导屏就知道。记者了解到,成都交警在重要路口路段一共设置了247块智能交通诱导屏。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电视、成都交警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向市民提供交通路况信息。同时,民警还制作交通提示小卡片、绕行宝典等入户宣传,让市民合理安排出行路线。

重拳出击:整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在轨道交通施工期间,运输渣土的运渣车的安全问题市民很关注。”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成都交警对在我市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实行《运输证》管理制度。

新的《运输证》管理制度一改过去按工地办理的方式,实行“一车一证”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车辆、驾驶员的关联和违法处理绑定,强化了对车辆和人员的管理,从源头上加大对运渣车交通违法的管理和处罚。

同时,强力整治交通“五车五乱”,严格交通事故后果追究,新增电子警察强化静态秩序和公交专用道严管,运用科技设备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精确打击,协调相关部门加大警力投放,加强对施工路段以及大中小街道动静态秩序管理。

呼吁:支持轨道交通建设搭乘公共交通出行

昨天,本报联合交管部门发出呼吁,未来5年,轨道交通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但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理解并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减少个体交通出行,多多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我们相信,随着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大家的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交管部门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道路的通畅,将施工对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

建设部门:最大限度优化施工组织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随着多线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地铁建设公司积极组织参建单位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打围范围和施工组织,确保市民的出行。

围挡尽量瘦身,挤干打围时间“水分”

采用多次打围,倒边施工,尽量让道于交通

避免二次打围,实施一次打围,完成两个工程

举措一:优化打围方案

“在实施占道打围施工前,公司均会将施工打围初步方案报市建委进行统筹安排。交通要道或人流密集等特殊区域的打围,市建委还将组织相关单位详细研讨占道打围施工方案及施工区域的临时交通组织。”昨天,成都地铁建设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地铁公司优化占道打围施工方案,采取“柔性打围、动态打围”,通过调整施工步骤,优化施工方案等方法,有效缩短打围周期、减少打围面积。除了尽量让围挡“瘦身”、挤干打围时间“水分”,在施工中,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多次打围、倒边施工,尽量让道于交通:“如年初已通车的7号线与同步实施的市政配套工程清江路口下穿,成都理工下穿隧道,都分为两期打围施工。分多期打围,现场倒来倒去,对我们来说,施工难度加大,施工组织更复杂。但对交通作出了贡献。有时候为了让出通路,我们一个工地倒边次数会多达四五次。”该负责人说。

为减小施工围挡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地铁建设公司还在交通要道或人车汇集转角处,采用筛网式“透明围挡”,取代传统的封闭式围挡,避免传统围挡遮挡司机视线、给市民通行带来安全隐患。

举措二:优化施工组织

在优化施工组织方面,由市建委统一部署,将地铁建设与部分市政配套工程按照“实施一次打围,完成两个工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了二次打围引起投资浪费和再次扰民。“比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地铁7号线市政配套工程龙爪堰站(工程名为清水河大桥站),就与清水河大桥立交同步施工;7号线武侯大道站(工程名为武侯双楠站)与武侯双楠跨线桥同步施工。建设地铁的同时,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待线路通车时,市民不仅可以享受到地铁的便捷,片区又增加了桥梁或隧道,一举两得。”该负责人表示。

为了最大程度地缓堵保畅,成都地铁建设公司还竭尽所能地优化工法,在满足施工条件的部分车站和区间采取暗挖、盖挖法或局部盖挖法,把占道打围时间大大缩短,将困难留给自己、通行便利带给市民。以4号线一期工程为例,该工程共设置6个铺轨基地,多个作业面同时施工作业;7号线盾构机数量由原26台增加到28台,使区间施工时间减少,各线部分站点的盾构施工还采用站内掉头的方法,确保尽早封闭车站,还道于民。与此同时,还结合施工区域特点,采取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施工方式,如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太平园站,是3号线一期工程、7号线工程和10号线一期工程三线换乘站(工程名为红牌楼南站)。由于施工断面非常大,施工技术难度很大,无法采用盾构机施工,于是采用了矿山法施工,以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又如7号线盾构机施工需穿越青龙立交桥,为保证施工中桥梁的正常通行,对桥梁实施了桩基托换技术。3号线一期市二医院站(原工程名省文联站),7号线三瓦窑站(工程名为科华南路站)、西南交大站(工程名为二环路交大路口站)、九里堤站(工程名为九里堤路口站)等采用全盖挖施工;3号线一期磨子桥站、前锋路站(工程名为马鞍北路站)等采取局部盖挖施工,尽可能地在施工期间,最大限度地保证路面交通。

另外,在节能环保方面,施工现场规定对驶出场地的车辆车体底部和车轮进行冲洗,避免车辆对城市道路造成污染。洗车用水采用了沉淀循环使用,通过设置在洗车槽旁的沉淀池,进行二次沉淀,用水泵抽入供水系统,进行循环使用,有效地满足了洗车用水和环保节能的要求。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