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万个农家书屋12亿册图书助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高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年12月18日 09:45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该文章截图

自2005年首批农家书屋挂牌成立,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8.7万个农家书屋、12亿册图书,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扶智、扶志”作用愈发显现。

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农家书屋建设是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正在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用实实在在的服务“种文化”

湖南省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每到周五下午放学,都有一群孩子飞跑着来到高桥农家书屋排队等候借书、还书,秩序井然。对于他们来说,以前休息日就是联机玩游戏,现在一年能读完几十本书。

今年15岁的留守少年谢立铭和书屋主人夏昭炎是“老朋友”了,他感到“读书让自己不会孤独,在书中能找到快乐”。

2004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退休后回到这里。

谭家垅村是个行政村,原本有自己的农家书屋。而常住人口有200人的高桥组由于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村民借书成了一大难题。农闲时,村民们打牌的多了;父母外出打工时,留守儿童也多了。

“不打牌,我们干什么?”乡亲们困惑,夏昭炎焦虑——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怎样提高精神生活,怎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这是很现实的难题。

“一定要让大家多读书,学点政策理论,学点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夏昭炎开始琢磨这个问题。2009年,他与妻子杨莲金带头集资,搭起钢架雨棚,发出自办农家书屋的呼吁。他的学生送来2000多册图书,县图书馆也送来书架和阅览桌以及17大包书籍。高桥农家书屋正式挂牌。

开办10年来,高桥农家书屋已经扩展到邻近的几个村,总共拥有图书超万册。夏昭炎依据“居民较集中、有热心人管理、能无偿提供场地”的要求,在周边村精心选择和设立借阅分点,招募志愿者管理。每设一个借阅点,村民们就幽默地称书屋“又下了一个蛋”,现在已经是“六黄蛋”。

为了鼓励阅读,高桥农家书屋列出了几条规定:每次借两本,借满10次,就奖励一本新书。中小学生借书后写读书心得达到10篇以上的,分别授予“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称号,分别奖励新书,还在书屋里贴上孩子的照片。

以高桥农家书屋为旗舰,高桥文化活动中心逐步形成规模,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的“门前三小”创建起来。授课内容最初以讲保健、教健身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时事政治、政策法律、环保生态、文化历史、党风民风、家风家教,内容与时俱进,魅力与日俱增。

“要‘种’好文化,必须发挥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用,农家书屋既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这给我们提出更高要求。”攸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谭归说。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更多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遍地开花。

把文化的种子播撒下去,智慧的果实才能惠及千千万万的农民。政策理论通过书屋传播,也会化为物质力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是一个以制种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干部组织村里的制种玉米种植户到书屋里学习相关农业生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村民绪正荣从中渐渐学会了合理使用氮、磷、钾等肥料的方法,种植规模陆续扩大到30多亩。平时地里的农活干完后,他经常到农家书屋看看。

“现在地里的制种玉米长得都很壮实,产量也提高了,一年下来能有八九万元的收入。”绪正荣说。

“农家书屋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甘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鹏超说,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感受到,书看得多了,春耕秋收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视野开阔了,致富的点子自然也多了。

让泥土里长出优美的诗歌

走在树林、古井、小桥流水等融为一体的四川省都江堰市柳街镇,不仅可以体验到竹林的幽静、拾级而上那种杂而不乱的脚步韵律,更能感受到柳风诗社所带来的阵阵墨香和乡村文化韵味。

邱岗是土生土长的柳街人,2003年,他把喜欢阅读的乡亲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柳风诗社。诗社从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年纪最小的19岁,最大的86岁。种田的、打工的、开农用车的、摆摊做生意的,甚至村组干部,都成为了“农民诗人”。目前,诗社创作诗歌已有3万多首。

邱岗私人藏书有1500多册。他一边阅读,一边用诗歌吟唱。

通过农民诗社,农村题材诗歌创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大家不断去阅读、去实践,既愉悦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

如今的柳街,诗林、诗廊、诗人之家、诗歌大院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七里诗乡景区声名远播。“乡村里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泥土里长出了优美的诗歌。”邱岗说。

都江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读书,使人获取知识,增加智慧,美化心灵,提升修养。一个乡村诗歌文学社团带动影响了全镇群众投身于乡村阅报,在全市营造出一片浓郁的书香天地,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真正实现文化振兴,树起农民之“志”必不可少。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芬芳家庭农场,不是一个传统农场,而是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观光生态园。农场主人苏小伦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学毕业后,他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

“要当个好农民,得懂政策才行,不然我这个现代农民也一样会被淘汰。”苏小伦以村里的农家书屋为平台,每天坚持阅读和学习,将所学知识和政策运用到农场运营中。在使农场成功转型的同时,他发动周边50多户群众阅读书籍,教会他们通过阅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学相长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电商模式推广运用。

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志向、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乡村最美的风景。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国的希望,不仅在大兴机场,不仅在港珠澳大桥,也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在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家书屋是国家重视农民阅读的象征和产物,希望农民能经常出入书屋,让它能真正发挥文化脱贫、乡村振兴的作用。”

增加优质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华泽书社。室外,寒气袭人;室内,暖意融融,气氛热烈。

乐华泽是尚庄镇南吉村村民。他自费创办华泽书社,2006年纳入农家书屋管理系统。书社藏书1万余册,是周边5个自然村落、7000多村民的文化活动之家。

今年,书社先后举办“红色文化传承”“诚信建设”“好人精神分享会”等主题志愿服务20多场次,带动一批群众支持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

华泽书社创办至今26年,党建文化和廉洁文化建设成为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书屋管理员首先应该是‘全才’,要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理论等新思想。这样才能对群众的一些误解及时给予纠正,对政策进行解读。”

在尚庄镇休闲广场西南角,“无人监督、随意取阅”的“阅读漂流屋”是独特一景。2017年8月,乐华泽在盐城市区的公园、广场、景区等场所投放“阅读漂流屋”,倡导更多家庭将读过的书捐出来,与更多人分享。

“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把书用活,让农家书屋始终处于动态流程。”这是乐华泽的理念。

“从去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展学习新《宪法》分享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图片解读、《监察法》在你我身边等学法懂纪专题活动,普及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确保党员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悟得透。”乐华泽告诉记者。

不管是扩大地域覆盖面,还是内容覆盖面,农家书屋的创建越来越具有多样化形式,越来越具有延伸服务理念。

“基层延伸服务,动力是推动书屋资源整合,关键是解决阅读便利性,切入点是提升精准服务。”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说,要实事求是选择书屋模式,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谁来读”“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既要精准识别读者对象,也要精准提供阅读内容。

今年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如何增加优质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如何探索“百姓点单”服务模式?

11月30日,一份蕴含农味、彰显民心的书单——2019“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揭晓。这些图书,既有重大主题出版物,也有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图书,惠及亿万农民,以及全国58.7万个农家书屋。刘晓凯介绍,“百种图书”的组织推荐工作,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的实践探索,彰显了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二级巡视员戴军表示,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优秀图书必将伴随着广大农民群众奔向小康。

从“看上书”到“爱上书”,从“要我看”到“我要看”,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形成了聚人气、可持续的喜人局面。“农家书屋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副局长董伊薇说。(本报记者李自强)

采访札记

“现在的农家书屋,应该不仅仅是几桌几椅几书架而已。”在去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长河村的路上,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看到建在村文化休闲广场一侧的长河村农家书屋时,我还是吃了一惊。

对于我们的到来,在广场上活动的村民并不感到稀奇。毕竟这里是成都市示范农家书屋,经常有各地的参观者前来“取经”。

接待我们的,是长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发明。他说,书屋和文化广场是前后脚建成的,村里小学和幼儿园在下课后,孩子们就到这里看书。

记者了解到,长河村农家书屋2008年创建,全年开放,现有近3000套图书,由区图书馆负责每季度轮换一次。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村民只要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来看书。

在参观的过程中,陆陆续续有村民从文化广场来到书屋。“村民在外面活动累了,来书屋看看书,既是休息,又是学习。”徐发明说,文化广场的人经常活动到晚上10点,书屋也开到晚上10点。也可以说,文化广场和书屋是一个整体。

在书屋的少儿读书区,一个年轻妈妈和宝宝一起,翻看着儿童连环画。由于时间仓促,记者没有过多与她交谈,只知道每个周末,她都会带孩子一起来看书。“让孩子从小就爱上书,感受文化熏陶。”几句简单交谈后,她又开始轻声和孩子读起故事来。

走出书屋,对面就是村民办事大厅。徐发明告诉记者,下一步,把办事大厅和书屋连成一体,让书屋管理融入办公,让村民办事与学习融为一体。

离开长河村前,我们照了张合影。相片的背景里,是从文化广场进出书屋的男女老少。我们的合影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是啊,一边是锻炼身体,一边是充实头脑,两相宜,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