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铺

来源:掌上金牛 2018年03月26日 14:54

解放前,北门的荷花池很有名气。人们常言:“新都看桂花,北郊看荷花。”又如:“崇州罨画池,成都荷花池。”然而,真正让“荷花池”走出蜀地全国闻名,却是改革开放后在荷花池掘金的那么一群人,她们从80年代初开始,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来到了这座财富吸附效应的城市,如小蜜蜂一样日夜耕耘,或分厘必争,或大气豪情,在曾经成都人看花之地——荷花池,创造者一个个财富神话,造就了1991年的“荷花池市场全国十大集贸市场”第七的称号,并与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沈阳市五爱小商品市场、江苏省吴江县东方丝绸市场、石家庄市新华集贸市场、绍兴县轻纺市场、辽宁省海城市西柳服装市场、石家庄市三条小商品市场、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山东寿光县蔬菜批发市场等一起享誉全国。

▲荷花池市场(2013年)

“车水马龙、日进斗金”是近30年间荷花池市场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中药材市场发展到集服装、鞋类、玩具、小百货、小家电、塑料制品、文体用品、工艺日用品等十几大类批发专业市场。于是,那些沾亲带故的来自的外来经商者,他们又通过家人、亲戚、老乡等引荐,靠血缘、乡缘关系连接成群结队进入荷花池、洞子口、五块石等金牛区的各大专业市场,形成了这个区域特有的商贸文化现象。自贡市总商会驻蓉分会粗略统计,到2013年,从富顺乡间走出的剩余劳动力到荷花池做服装生意以及其他生意的有10万人之众,为成都地区最具特色的商人群体之一。

▲荷花池市场的小商品部分区域(2003年春节)

据一个在荷花池做了15年服装生意的商家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要在荷花池占据一个摊位,根本不用考虑产品的销路问题,人们也不纠结衣服的款式、质地等,只要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稍有不同就可以“卖疯”,然后“坐地数钱”。

▲荷花池市场包箱区域(2013年)

毫不夸张的形容,在荷花池成吨成车地吃进转运来的货物,基本是当时商家的常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敢于在商海搏击的人集中在荷花池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好口岸,赚钱“发大财”。

▲荷花池广场(2017年)

蔡田英,1985年高中毕业,对未来迷茫,迷迷瞪瞪从新津到荷花池市场闯荡,8年后回到家乡,成为了“营销大户”,继续创造财富神话。

乐永享,1986年辞去铁饭碗,用仅有的3000多元存款在荷花池租了一个地摊,做起了生意,是荷花池市场的第一代掘金者,积累了多少财富,有人说“数不清”。

▲在荷花池市场中搬运鞋子的工人(2010年)

周维芳,1994年和丈夫开始在荷花池做服装生意,短短6年发家致富。2000年回到家乡富顺开餐馆,成为了远近闻名得“能人”。

肖建洪,90年代初开始在荷花池市场做小本生意,主要经营布匹和服装。几年后,他开了两家印染厂,资本急剧增长。后来,在四川商品拍卖中心,以4060万的价格竞拍到曾拥有全国一流进口纺织印染设备的大企业——四川广益化纤织造印染公司,并一时成为传媒焦点。

▲二环路附近的荷花池市场(2012年)

荷花池市场的名气在扩大,贸易市场更加开放,荷花池市场接纳着来自浙江、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营者,并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引领市场的潮流,吸纳和输送着各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和财富。

林忠,1986年与50多户孝感人一起成为进入荷花池市场最早的小百货经销商。2004年后,有了自己的厂、自己的公司,近千万的资产,做着“更大的生意”。

姚学义,温州商人。1996年,他与几个同乡联合出资一举买下23个铺位,并对外招商。1997年9月伊始就有70多家皮衣商,第二年增加到200多家。于是,他趁势开办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皮衣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并继续开办了3个专业市场,占荷花池商圈专业市场的近五分之一。

▲荷花池市场局部(2012年)

市场成就了商家,商家壮大了市场。今天的荷花池市场虽然辉煌不再,2013年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也正式关闭。但是荷花池市场在转型,成都国际商贸城在崛起,荷花池市场的财富传奇还将延续。

▲即将调迁关闭中的荷花池市场(2012年底)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