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怀远藤编:川西古镇 匠心非遗

来源:看度新闻 2019年11月10日 14:38

怀远藤编起源于三国时期,根据晋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是三国时期,怀远镇有一个姓马的工匠,心灵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种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发现山上的野生藤条特别光滑坚韧,很适合编织东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条回家,尝试编织各种各样的器具。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使用晒干的藤条来编织器物效果不佳,于是发明了水泡藤条法。他手工编织成形的第一件产品,是一件龙塌式的座具,里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则是细密而缠绕有方的藤条。这个座具经过马氏熏蒸,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就跟宫廷里皇帝用的黄金制作的龙塌差不多。

地处崇州市西北部的怀远古镇历来被誉为“藤编之乡”,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有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而且由于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和藤编商品的交易。

开始马氏用藤条编织各种器物,纯属个人爱好。除了那只座具,他还编织了篮、筐、篼等生产生活用具,放在家里自我欣赏。后来,他的邻居们发现了这个秘密,都对他的藤编制品赞赏有加,爱不释手。有的邻居还主动出钱买下马氏的藤编产品。一传十,十传百,马氏藤编逐渐在怀远镇出了名,甚至形成了藤编产品的交易市场。首先是要采集野生藤条,再把藤条放进水里浸泡若干时日,然后用竹作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软光洁的藤条进行编织,最后还要使用土法对成形的器物进行熏蒸,使它的颜色变得金黄夺目。

长期以来,当地人继承马氏藤编的技法,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在风景秀丽的怀远镇,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时常可以见到藤编艺人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的情景,就像陕北窑洞前随时可以见到剪纸的情景一样。

怀远藤编技艺世代相传,现有代表性传承人6人,以此为骨干,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实践中通过师带徒,集中技艺培训等方式,传授技艺,使传承团体达到30余家,直接从事藤编技艺人员已超过10000人,产品行销全国及世界各地。2008年“5.12”地震后,四川美院定向援助怀远藤编项目,在此设立教学实训点,设计开发具有现代风格的藤编产品,拓展了市场销售渠道,助力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美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怀远藤编基地已正式挂牌,开展传承人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藤编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编辑:张静雯

值班主任:吴雷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