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主干”重责 成都勇挑引领辐射带动重担

来源: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2018年07月15日 07:41

7月14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房方主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等,对全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调联动的有关精神进行解读。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区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3.69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成都经济总量达到1.39万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三、西部第一,具备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能力;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迈入百万人口城市行列,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到16个。

与此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经济总量占5.3%。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

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看,当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当前,我省正处于优化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重要。”

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

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这为我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推动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我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这是针对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作出的事关四川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干”的定位就是成都市的发展定位,成都要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支”的定位就是各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总体定位;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推动四川经济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在做大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板块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完善领导体制和推进工作机制

推动“一干多支”落地落实

据介绍,在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方面,我省将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加快提升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进一步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打造一流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同时,在发展“多支”,积极培育更多经济增长极方面,我省将优化全省经济地理,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在强化统筹,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方面,我省将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加强各区域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努力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通、重大战略资源统筹、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夯实支撑,完善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产业布局方面,将优化我省城镇化布局,着力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东北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重点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环成都经济圈重点与成都形成产业协同配套,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产业集群;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攀西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钒钛材料、阳光康养等产业集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及大小凉山地区重点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生态经济等,充分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将建立健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差异化协同发展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落地落实。

【重点关注】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板块

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对以往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完善。”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更加注重打造成都“主干”,只有主干做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二是更加注重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打造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培育发展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更加注重区域板块协同发展,通过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怎样保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实施?该负责人介绍,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四川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分区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支持政策,分区域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人才等支持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省直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督察督办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该负责人还表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将对四川未来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对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建设协同发展、高效分工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板块,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全省区域板块协同发展、竞相发展;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构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 做强“主干”

成都加强与各市(州)的产业协同连接

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提升六种能力,落实省委做强“主干”的要求,履行好“主干”的责任,体现好“主干”的责任担当。

围绕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地理重塑、产业功能区建设、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和产业政策创新。加强与各市(州)的产业协同连接,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围绕提升金融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将用好国家新一轮金融开放的机遇,增强成都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大力实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动计划,探索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打造一批全国特色金融“单打冠军”,从而增强对各市(州)的经济辐射能力,提升对成都和各市(州)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同时,围绕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将争取更多的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落户成都,争取更多的国际重要会议、国际重要赛事活动在成都举办,加快在全球布局一批科研、招商和旅游项目,提高成都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和运筹能力,发挥好四向拓展起点、全域开放支点的作用,带动全省市(州)的对外开放。围绕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将充分用好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产业创业中心为牵引,大力引进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在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股权激励力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体系,推动新经济发展;支持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引进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生态。

此外,围绕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将大力推动天府文化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以建设天府锦城、天府文创园等高质量文化载体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让天府文化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灵魂。围绕提升门户枢纽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发挥南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加强双机场建设,以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为重点,加快构建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打造以天府国际空港为战略支点的高铁交通圈,形成连接国际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的高效客货运输网络,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关键词 区域发展共同体

成都主动对接各市(州)

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为落实省委提出的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成都将聚焦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市场开放,努力与各市(州)一道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方面,以城市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为契机,加强与各区域城市的总规和控规对接,形成更具协同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在主动加强产业对接方面,与区域城市一道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尤其是加强我省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的研究,建立产业协作平台和企业家联盟,协同开展产业成链、集群招商,推动跨区域项目和园区合作共建;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形成跨区域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级大孵化体系。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城市快速路、遂宁至乐山至天府国际机场等快速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建设成渝高速、成自渝高速、天府大道北延线,加密成都联通各市(州)的高速公路网络,尽快打通市域间的“断头路”。

在推动公共服务对接方面,将探索区域资源共享、政策协同、标准互认、一体结算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对一体化的获得感;共享高端商务服务,培育引进一批会计评估、法律服务、商务外事、调查咨询等国际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在各(市)州设立分支机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成都高校到各(市)州建立校区,组建一体化学校、集团学校、联盟学校,支持成都优质中小学资源向各(市)州辐射;组建教育投资集团、医疗投资集团,鼓励其到各市(州)发展,让各市(州)共享成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共享优质文体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标志性文体设施,提高全省文体服务水平。

此外,在推动生态环境共治方面,将健全跨区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水源保护联动机制和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联席会议制度;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流域环境资源交易平台;提高生态地区旅游、文化、绿色食品等资源协作开发水平,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文据成都日报 记者 杨彩华 王雪钰)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