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成大趋势!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今日在成都召开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8年09月04日 10:40

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成都分会场 看度客户端编辑 张琴 摄

9月4日,四川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在成都召开。而在9月3日上午,全省乡村振兴参观考察团就已经到成都市郫都区、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5个县(市、区)现场进行了参观考察,实地检查成都市县乡村各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指示精神情况,学习借鉴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郫都区“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

党建引领改革突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嘱托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博览园建设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推动战旗村等五村连片,依托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中的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农村金融保险平台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推行“入党为什么?作为党员做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什么?”“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的“三问三亮”党建工作机制,使党组织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以改革增活力,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整理开发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通过直接挂牌、自主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引进第五季·香境、乡村十八坊、妈妈农庄等项目,实现业态植入、农民增收,成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作示范强担当,服务全川发展。创建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依托京东云创、川味中国等电商平台,推动“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建设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全川、全国基层干部分享战旗经验。

崇州市现代农业功能区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功能区总面积269.8平方公里,按照全产业链理念,着力建设全国粮油生产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创新管理体制:探索“管委会+街道+社区”组织架构,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农业共营制,构建“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园区土地规模经营率达85%。

完善服务体系:坚持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公司化,培育专业服务公司、服务型合作社等多元化服务主体94个,形成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模式,搭建“农业服务超市”,实现粮油产加销服“一条龙”。

推动产业融合:坚持全域旅游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采取规划统筹、资金统筹、建设统筹,农民主体“三统筹一主体”方式,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3万亩。发展品牌营销、文创旅游、民宿康养等新业态,形成“稻虾藕遇”“凡朴生活”等农业和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天府国际慢城、天府良仓、崇州润恒城等项目,形成总部经济引领的现代农业生态圈。

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

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园区坚持“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理念,依托道明竹艺村,凝聚川西林盘文化、“道明竹编”文化和休闲文化,促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矩阵式跨界融合,打造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中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平台。

旅规统筹建设新林盘: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建设”理念,按照梳、理、补、改、拆、通“六字诀”和原生态、原住民、原住房、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四原四不”守则,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设计旅游景观,建设“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的新中式川西林盘。

文化为魂塑造新业态:传承发展提升“道明竹编”文化传统文化,引入“三径书院”“丁知竹”“遵生小院”“竹编博物馆”等文创项目,孵化农事体验、民风民俗、休闲养心、运动康养等新业态。

创新机制推动新发展:采取“联合支部+林盘管委会+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等形式,探索“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方式,组建川西林盘学院,服务“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

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

构建人才集聚机制 推动品牌创意孵化

园区规划面积近10万平方米,坚持聚人才、创品牌、促发展,打造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中的农产品品牌孵化平台,先后获评全国第一批“星创天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优化环境搭平台:集成省市县“引才伯乐奖”、人才发展资金等政策,建成成都文创中心、农业创客中心、乡村文创社区和新型人才工作站,建立乡村人才公寓,形成具备城市文化要素的生产生活平台和文创设计推广平台。

完善机制聚人才:探索“平台聚集+人才孵化+创意品牌”运行机制,采用“团队+设计师联盟”方式,引进文创设计类团队20个、农业服务型团队12个、创意设计人才150余名、社区形态创业项目14个,以及手工制作、民宿餐饮等经营主体30余个,举办创新创业活动200余场,培训实用人才6000余人次,带动人才返乡创业500余人。

聚焦创意孵品牌:按照“品牌传导理念、体现价值、主导市场、决定未来”的思路,探索“农业+设计”新模式,从包装艺术设计角度发力,加强对农产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等的创意设计,打造“农业品牌梦工厂”服务全川乡村振兴,累计为省内外设计推出农产品品牌100多个。

蒲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该村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以良好生态吸引“新村民”、引入新思想,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相对贫困村到特色旅游名村的蜕变。

突出“三大革命”,提升人居环境。完善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立市场化作业、企业化运营、全程化监管机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9.3%;通过污水就近纳管、一体化处理和配套化粪池、沼气池,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达90%;健全政府、农户“双承诺”机制,通过项目支持、集体补助、农户自筹,农户“四改”(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完成率达92%。

做优生态本底,吸引创客人才。依托竹海、茶山、松林良好生态,吸引艺术大师李清、服装设计师宁远、“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等100余位艺术家和创客入村,引入“火痕工坊”“蜀山窑”等创新项目,擦亮“竹海·茶山·明月窑”新名片。

提升配套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全域景区化理念,配套绿道、驿站、污水管网、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统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运营。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逾90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27元。

蒲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科技提升质量效益 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园区总面积316.2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晚熟柑橘、猕猴桃面积25万亩,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打造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的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2017年,园区实现总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8元。

建设大基地:推行“公司+合伙人+订单”“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采取技术托管、授权种植、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园区内产业集中度达90%。依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经营主体,在眉山、南充等地流转土地发展晚熟柑橘和猕猴桃10万余亩,实现再造一个“产业蒲江”。

集成大科技:院地合作建成柑橘、猕猴桃工程技术中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3项、储备优新品种25个,制定地方标准18个。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和高端智能设备应用,建成耕地质量提升“5+1”、健康植保8S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科技服务平台。共创大市场。创设“八免四补十大服务”扶持政策,建成电商产业园、水果物流中心两大营销平台,园区入驻电商企业93家,联动镇村发展电商主体3400余家,年销售额达8.5亿元,带动泸定水蜜桃、西昌石榴、攀枝花芒果等兄弟市州农产品销售1.6亿元,初步形成“买全川、卖全球”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新津县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

创新建设农博园区 引领示范产业振兴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定在新津创办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园区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是四川农博会永久举办地,也是成都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博览平台。

创新运营机制:按照“省市县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思路,采取“管委会+投资公司+合作社”运行方式,引入四川发展等企业投资入股,促进会议会展中心、天府农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创新博览方式:通过“体验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博览周期创新”五大会展创新策略,构建“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采用“窗口+基地”模式,提供全球化的对外展示和推介窗口,营造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农博+”产业生态圈,为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探索振兴路径:通过农民的股民化实现流人变留人,通过农田的生态化实现普田变旺田,通过村社的家园化实现空村变兴村,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

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