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后 成都要建“韧性城市”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05月15日 17:14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国城市都在面临一场大考。今年提交成都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设,将为成都切实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韧性”一词常用来形容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而“韧性城市”则是指城市以主动姿态适应新环境,并在遭受灾难后快速恢复城市功能并维持正常运转,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经过疫情大考后,成都要如何建设韧性城市?

陆志明委员:韧性城市能降低灾害对老百姓的损伤

建设韧性城市,成都将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包括深入推进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和现代医院管6理制度等国家级医改试点,促进医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0年完成480家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大临床科研投入力度,启动1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22个社会办医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域成都医联工程,确保2020年实现就医“一码通”。

这些措施对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陆志明来说感触颇深。陆志明委员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人们罹患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高于传染病,以致传染病以及超大型城市传染病防控所受到的关注与投入不够,但对于传染病我们其实并不能放松警惕。“建设韧性城市其实就是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够随时高效地组织好卫生防御,使老百姓受到的损伤降到最低”陆志明委员表示。

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陆志明

陆志明委员建议,成都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需要对大卫生格局进行思考,只有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布点,老百姓才能感受到便捷、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只有对公共卫生体系进行适当规划、适当投入,才能在疾病来临之时一呼百应。

梁娴代表:成都疾控将全面提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也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一环。为此,成都将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提升、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7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全市新增救护车100辆以上,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在市人大代表、成都市疾控中心主任梁娴看来,成都此时将建设韧性城市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是对新冠肺炎疫情反思的成果。“人类不能对未来完全预判,一场席卷全球的肺炎疫情,就给各国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一座城市要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安全,韧性就特别重要”。

成都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提升是此次韧性城市建设中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我们要迅速提升新冠肺炎、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检测能力,及时发现空气、水、食物当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就需要实验室有能力,体系中有人才,并且有完善的方案体系予以支撑”梁娴代表介绍道。

成都市疾控中心主任梁娴

接下来,成都市疾控中心将采取升级建设实验室、更新一批大型设备、引进一些高端人才、把现有技术骨干送到国内外优秀机构学习等措施,全面提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老百姓健康的能力。

成都将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

增强城市的综合应急能力是抗击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武器。2020年成都将完善重大领域风险辨识预警机制,每月发布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提示,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市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此外,将加快建设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积极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建设。

全市感染率十万分之一、治愈率98.2%……成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目前,疫情还未完全结束,成都将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把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抓实抓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形势。广大市民在复工复产的同时,也应注意自我防控,勤洗手、勤消毒、不扎堆、出门戴口罩……疫情防控,需要每一个人努力,建设韧性城市也需要每个人参与。

海报设计:舒晴

看度记者:邓海燕  陈轻语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