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回归日常,探寻城市“满血复活”之路

来源:人民网 2020年03月16日 18:13

阳春三月,当成都人从疫情信息中“走”出来,欣赏锦江春色,远眺西岭之雪,轻酌春芽一杯,小吃火锅一顿之时,那个记忆中的休闲又浪漫、迅捷又敏锐的成都正一步步回归。

日常生活的恢复,实则与经济复苏紧密相连。清清浅浅的一日之中,早就将餐饮、旅游、物流、交通等行业涵盖其中,稍微再复杂一点日常,就是一座城市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各行各业的平稳运行。

疫情之下,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受到了短暂的影响;一个必须树立的信心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局势不会改变。

信心的树立,得看关键时期经济复苏的情况。城市的喧嚣、机器的轰鸣、工厂的繁忙、航线的复飞、重大项目的开工……正在动起来,奏响城市的乐章,画出城市运行的轨迹。

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指引下,成都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在非常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探寻一座城市化危为机、满血复活之路。

复工复产,知是前提和基础,行是重点和关键。开启经济复苏之门,重点是“精准施策”。

疫情之下的城市治理比拼,是个考脑力的技术活,呈现了疫情时期不一样的城市:理性、冷静、稳重、睿智。顺着时间梳理,可以进行窥探。

2月6日,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的“成都20条”发布,为的是缓解企业现金流焦虑,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解决企业用工荒。

2月15日,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拓展之际,成都率先提出建立规上企业联络员制度和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联络专班制度,逐企走访落实好各项援企政策。

3月2日,成都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全面落实“一家规上企业一名联络员、一个行业一个专班”制度,督导防控工作落实,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促进稳产满产。

3月4日,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聚焦支持企业稳产满产和扩能增效、筑牢产业功能区生态集成优势、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等10个方面提出了33条具体措施。

……

政策逐步深入,措施逐层精细,才能变成企业看得到、摸得着的细心服务,行得稳的高效通道。

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需要理念的开拓与创新。成都独创“一家规上企业一名联络员、一个行业一个专班”工作机制、“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并创新搭建产业链协作配套、原材料保障、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攻关、金融服务、能源保障、交通物流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保障八大援企平台等,合力启动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快进键”。

以知促行,更需要以行促知。解复工复产之难,关键要“深入一线”。

创新举措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看见成效;创新举措需要智慧勇气,践行也需要方式方法。

看似“笨办法”——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却是“精准策”——这其实更考验政策的针对性和精细度,避免执行的“一刀切”。

“一行业一专班制度”“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八大援企平台搭建,最终指向“执行”二字。如何执行?唯有以脚步踏实各自管辖的领域,以脑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月起,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新经济委、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发改委、投资促进局等八部门的领导干部已经奔赴各行业一线,了解企业之难,纾解企业之困。

八个部门的一把手和行业协会及企业家代表,携手走进成都电视台“新天府会客厅”栏目,聚焦企业和行业共性问题和痛点、难点,深入解读政府相关纾危解困的政策措施。

打破中间环节,电视上对谈,直接为政策和企业搭建一条“空中走廊”,信息发出和反馈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加速城市的经济恢复。

仅3月11日这一天,天府新区2020年第一季度项目集中开工,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生态圈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双流区2020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暨成都芯谷高品质科创空间项目集中开工,新津2020年第一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举行。

截至3月10日17:00,成都35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69万户工业中小企业复工率双双达到100%,员工在岗率分别达92.7%、88.6%。

早前的一份第三方报告也显示,全国15个新一线城市三大行业蓝领的复工进度,成都位居榜首。

这是城市满血复活、经济加速复苏的有力印证。

“知”“行”合一,化“危”为“机”,打造营商环境3.0。

防疫是场大考,也是一次机遇。如何答好这张考卷,需要治理者的智慧,也有赖日常积累的城市历史根基。成都素来有休闲、开放的城市特质,休闲的前提是服务好市民,进而服务好企业,开放的前提是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取长补短的特质。

防疫期间,浙江、北京、广东等地采取“点对点”接工人复工,通过专列、专车方式保证用工尽快返岗;浙江省“一图一码”,以县域为单位制定五色图,分级制定防控策略;陕西省运用远程视频技术监督现场安全作业,都被赞为复工复产的硬核举措,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城市营销环境,还提升了城市美誉度。

成都创立“一行业一专班制度”“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八大援企平台搭建,八部门一把手行业对谈,发布33条具体举措……种种举措及精准执行,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同时助力国际营商环境迈向3.0版本。实际上,营商环境的升级,从来都不只停留在政策上,更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便捷与服务,是一直坚持的“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越是疫情之下,越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越需要化危为机,给企业安全感和稳定感。

3月11日,成都海关发布了今年1-2月四川外贸进出口运行数据。据统计,1-2月成都实现进出口值867.2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外贸比重88.7%。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成都进出口增速排名第2。

疫情让城市更进一步看见了自己的“优”与“劣”。当下,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又该如何在继续“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再发力,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窗口,仍需深层次思考。

责任编辑:张静雯

值班主任: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