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评论 | 短视频乱象频生为何屡禁不绝?疏堵结合或是良策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4月27日 18:28

这几年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短视频都很火爆,我国现在也成为世界第一视频用户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用户群体。但与此同时,视频造假、流量造假、内容一味地炫富猎奇等乱象也不断出现。4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就曝光了部分视频发布者为了能有流量,故意编造一些耸人听闻或境遇凄惨的故事拍成短视频,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钱财的现象。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庞大的用户群体催生了短视频制作传播的巨大市场。传播量大、关注度高的短视频能不断地从商业方面获得反哺,能快速地实现流量变现,这就是多数视频造假者的最终目的。还有的视频博主收割流量的手法更为隐蔽、包装的手段更为高明,那就是通过所谓“达人”“专家”“逆袭者”等标签,善于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以“揭露XX真相”为手法,向大众不断地贩卖焦虑,随意夸大事实,煽动负面情绪,传播不良价值导向。这一类的短视频长于拿“人道善恶”或“极点现象”做文章,很简单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而用户在情绪化的状态下往往信以为真,活跃转发分散,令视频占有大众视界,收割用户流量。

如此乱象,相关部门有否出台相关法规予以规范?各大互联网平台有否尽到自己的审核规范义务?

事实上,相关部门一直重视网络视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9年,《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2020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而各大互联网公司均有一支庞大的内容安全把控团队,也有自己的视频发布细则。但即便有再多的规范,为何依然没能约束视频造假、导向偏差的内容出现?究其原因,无非是就“利与法”的问题。

造假、摆拍是为了骗取关注、吸引流量、增加粉丝,赤裸裸的为了直接的利益,把人们的好奇心、同情心通过造假视频直接兑换成金钱,这就是视频造假者们目的所在。人性的欲望和法律道德之间的关系犹如“水涨船高”,法律道德的水平面再高,终究也漫不过人的欲望这条船。对此,哲学家马克思就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观点: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因此,整治短视频造假,仅靠品德斥责、言论呼吁、不痛不痒的关停、封号处分,甚至于行政处罚等,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技术即便再高超,法律法规再严格,如果只堵不疏,作用也十分有限,甚至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对此,监管部门应与时俱进,实践出台短视频强制分类标明准则,让各大渠道将短视频细化分类,并清楚标明;同时,设立互联网视听行业优质机构、优秀从业者的认证制度,通过流量扶持、政策优惠、行业表彰等积极、正向的举措,引导短视频从业者们自控自律,规范互联网短视频的内容和质量。与此同时,社会还应注重全体公民数字能力和网络素养的教育和提升,监管部门要不断规范短视频平台发展,多方携手努力、相向而行,方能让短视频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飞地”,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同时,也需通过更为多元化的手段进行引导,疏堵结合,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更健康。

文字: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