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稳增长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用实效检验城市担当

来源:人民网 2022年06月21日 17:14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考验,城市如何稳中求进、破浪前行?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到国务院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12省座谈会,再到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护经济韧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成为强音,传递的信号十分明确,稳增长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各地必须切实担负起的政治责任。

经济失速是大风险,并将带来连锁反应。越是体量大的经济体,一旦掉进失速的“坑”里,要想爬出来,必将付出更大代价和更长时间。因此,既要认清严峻形势,又要增强发展信心,更要拿出解题实招,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抓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保持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今年初以来,成都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打出一套稳增长组合拳,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政策靠前发力,实干攻坚克难,稳的基础在强化,进的动能在积聚,保的效果逐渐显现。

稳的逻辑:稳市场主体,留住青山

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相辅相成。其核心关键,是保市场主体。保住1.5亿户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就业、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市场主体是就业的载体、增长的实体,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增长,必须用力抓牢保市场主体这一“牛鼻子”——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留住青山。

今年4月11日,成都出台“助企健康发展30条”,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以此为统领,发放补贴支持工业企业稳产增产、对服务业企业实施稳岗返还政策、推出文旅纾困8项措施、发布《成都市RCEP成员国市场重点商品贸易机会清单》等分类细化政策相继出台,直通行业和企业,打牢稳增长“地基”。随后,全市开展“谋发展、惠民生、防风险”调研实践活动。市领导多次走访调研企业,就保障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进行调研督促,解决实际问题。

今日,备受关注的成都《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稳增长40条”)正式公布。“稳增长40条”在全面落实国家、省上一揽子政策措施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在财税、金融、产业建圈强链等9个方面添举措、扩范围、加力度,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增长是手段不是目的,其背后对应的,是就业,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依托。成都把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帮助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克服困难、正常经营、留住岗位;千方百计做好就业服务促进工作,加快落实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减负纾困;通过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打造新的消费业态,营造新的应用场景,拓展新的就业岗位,做出就业增量。

但凡留得青山在,万紫千红终有时。

进的动能:“三驾马车”挖潜,托起信心

纵观前4个月成都经济数据,两个特点很鲜明:一是总体跑赢全国大盘,二是4月经济下滑趋势拉低了前3个月增速。这表明成都4月同步遭受经济下行压力,仍表现相对较好。但要完成今年经济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释放“进”的动能。

疫情发生后我国经济未搞大水漫灌,留下政策转圜空间,这是稳中求进的资本和底气。进,要往何处找动能?投资首当其冲。投,投往哪里最高效?未来产业方向。成都的逻辑,是以项目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着眼未来竞争优势。围绕“建圈强链”,一季度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10个,总投资超过2492亿元。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机遇,截至5月底,今年川渝共建的16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中已有151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149.2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836.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45.6%。用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托升起稳增长的信心。

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作为经济循环的后端,消费不畅,经济大循环也将受阻。当前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中,“消费收缩”首当其冲。实际上,这也是成都作为重要消费城市,遭遇的最大下行压力所在。1—4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微增0.2%。为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市场预期,成都正分期推出总共约6亿元的消费券,预计带动数十亿元商品和服务消费。

外贸,利用机遇期挖掘增长潜力。今年1月正式生效的RCEP,带来了新的外贸机遇。1-4月,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879亿元,增长27.4%。成都造“出海”,进出口值排名前3国家中,RCEP成员国越南、马来西亚分列前两位。6月4日,满载着日用百货和电子配件等货物的国际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驶向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这是成都首趟开往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班列。成都的外贸版图上,从此多了新的潜力方向。

保的效果:新增市场主体,贡献力量

特殊时期的纾困,是对市场主体“输血”,而营造更优良可感可及的营商环境,则可以促进市场主体“造血”。无论“输血”还是“造血”,都是保市场主体的路径。从招标投标活动的各方主体、各个环节入手,成都创新推出“五化一体”工作举措,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得以优化;从“精细服务”“减税降费”“数字税务”入手,成都税收营商环境实现“再升级”……营商环境土壤越肥沃,就越能培育出茁壮成长的市场经济之苗。

成都稳增长组合拳,如同一场及时雨,浇灌了信心之花。1-3月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14.8万户、增长21.29%。1-3月落实退税、减税、缓税惠及超100万户次纳税人、缴费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纵观稳增长的“成都方法论”,特点无比清晰:一是动作快,稳增长政策能出快出,速享尽享,早于国务院要求的5月底以前时间窗,走在全国前列;二是逆周期,无论是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纾困政策,紧盯经济信号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尽量前置前出,为发挥作用留出空间;三是抓核心,紧紧围绕稳市场主体“牛鼻子”,让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必须抢抓时间窗口,付出最大的决心和努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全省全国稳增长大局贡献城市力量。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雷启枝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