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传奇中国节》带你走进平乐古镇清明文化课堂 感受天府文化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9年04月05日 11:19

4月5日11点,央视中文国际(CCTV-4)《传奇中国节·清明》节目展示了四川成都的平乐古镇,感受一场特别的清明文化课堂。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传奇中国节·清明》展示了四川成都的平乐古镇

平乐镇是南丝路的第一驿站。古朴的街区、原味淳朴的川西民风民俗、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楼、青石板路、一望无涯的竹海,无一不是在述说千年南丝路的故事,彰显的天府文化的魅力。邛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闻名世界。

清明节,平乐古镇的踏青、采摘清明菜做馍馍,放风筝剪断风筝线来驱走灾病,独特的习俗让平乐在天府文化中独树一帜。

平乐古镇

这里传承着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让平乐古镇成为了成都天府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地,视频中,记者所在的邛州园,就是一个川西文化生活场景的缩影。清明期间,这里常态化的研学体验课程,会给孩子们讲讲和清明有关的传统文化,而从入门礼开始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孩子们勿忘先辈,勿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邛州园是一个川西文化生活场景的缩影

直播过程中,一场名为“青青子衿,古镇踏青”的传统清明研学活动在成都平乐古镇上演,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当地传统课堂礼仪、汉服、川西传统美食等环节,再现传统文化礼仪的场面。

传统清明研学活动在成都平乐古镇上演

“正衣冠: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老师走正门,学生走侧门,这是古人表达对老师尊重的一种方式。入门礼后,孩子们会分成文武两组,踏着青石板,文组学生进入国学课堂,武组学生准备体验传统礼射。

老师走正门,学生走侧门,这是古人表达对老师尊重的一种方式。

走进川西林盘风貌的国学课堂,学生们会把手上的肉干送给老师,老师也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互换礼物的过程叫做拜师礼。肉干,孔子把它叫做束修,学生在和老师初次见面时献给老师,表达敬意。老师给学生们准备的礼物分为三种,葱代表聪明,芹菜代表勤奋,桂圆代表学业圆满,简单的东西传递着老师对学生们的祝福。

老师也给孩子们准备了礼物

入座之后,清明的课程正式开始,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师本次讲的是清明节,清明由来及《平乐镇志》对于清明的记载。《平乐镇志》是根据历史资料在2005年新编完成的,这当中对于平乐镇当地清明的传统习俗也有记载,其中提到的不少传统到今天还在延续。

随后记者采访了土生土长的平乐镇人,王大姐说每年清明前,她都会带着女儿上山采清明菜,也叫棉花草,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每年清明前都要采回去吃。民俗文化学者陈建新说,在《平乐镇志》当中记载清明节亦称踏青节,平乐市镇民众外出踏青顺便会摘点清明菜回家。吃了能预防疮毒,妇女外出会采摘野生的“干油菜”插于头上,好避蚊虫叮咬,现在“干油菜”比较少,大家都用艾草代替。

清明菜也叫棉花草

妇女外出会采摘野生的“干油菜”插于头上,好避蚊虫叮咬

回到家,王大姐就开始和女儿一起用清明菜做馍馍。把清明菜洗干净,用水焯一下,切碎,在面粉里倒入焯过的水和切碎的菜和成面团,发酵后揪成小块儿,上锅蒸十分钟,香喷喷的馍馍就做好了。在清明前,当地川西竹海景区的工作人员会向居民收购馍馍,免费送给游客品尝,这也成了景区清明时节的一大特色。

用清明菜做的馍馍

免费送给游客品尝

位于平乐古镇的川西竹海景区,景区里有十万亩竹林,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这里有全国最高的高空铁索吊桥和成都第一座玻璃栈道,所以这里成了很多户外爱好者的天堂。最近几年,景区融入了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民俗,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爱好者喜欢的地方。

川西竹海景区

据民俗文化学者陈建新介绍,清明节在平乐当地还有插柳、放风筝的习俗,风筝放上天后会剪断风筝线,这样寓意消除灾病,这些民俗都属于天府文化范畴,所以大家用更多的形式,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清明节在平乐当地还有插柳、放风筝的习俗

除了祭祀扫墓和踏青,清明节带给大家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文组的国学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武组的礼射课程也让这些小学生对传统的六艺有了更多的了解。

礼射课程

成都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样的研学基地算得上是弘扬天府文化的一种创新方式,也是成都文旅产业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我希望孩子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只有认识了过去,才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

编辑:陈轻语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