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抗疫故事:谢谢温暖这个冬季的你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1月23日 12:18

“11月23日00:00,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自此成都全域低风险!”这个好消息传来,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准备出门迎接阔别半月的烟火气。

这段时间,在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有很多无私、无畏的人用着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园,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当下,我们想对你说一声“谢谢”。

谢谢医护人员的辛劳付出

西藏探亲才三天就主动“飞”回抗疫一线

31岁的王玉凌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的护士,2019年她成为了一名军嫂。由于丈夫在西藏当兵,两人一起的日子并不多,去年因为疫情,她并没有时间请假探亲,今年11月1日终于可以去了,结果还没开心两天,就看到了工作群里关于此次疫情的消息。

虽然才与久别的丈夫见面,连高原反应都还没有来得及适应,但她依然决定马上回成都。“11月4日上午通知的她,下午她就从西藏林芝飞回来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赵姝姝还记得王玉凌回来的场面,“行李箱都没有回家放,拖着就来医院了”。

紧急恶补 Take...take temperature!

疫情来袭,十余天、不分昼夜……天府新区的医务人员在某隔离酒店,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衡。医务人员凌艳近日在隔离酒店里遇见几位入境旅客,他们都是外籍,几乎不会说中文,沟通交流成了大难题。

“Please”、“Excuseme”这些简单的英文倒还能听懂,但一遇到复杂的英语就“傻”了。比如“测体温,测体温!”喊了无数遍,那几个外籍友人仍一动不动,直到在网上搜索到了:“Take……take temperature!”几位外籍友人才听懂开始积极配合。

遇见语言障碍的医护人员不只有凌艳,不少人在此次防疫工作中与外国友人沟通都是手脚并用,“没办法,只有下来以后更是苦练英语,尤其是‘Take……take temperature!’”。

背起50多斤消毒液一晚来回四五趟

疫情发生后,连轴转成了医护人员的常态:不是做转运人员,就是做核酸检测,或是进行环境消杀。

冉妮是一个只有身高160厘米左右、体重90多斤的女孩子,但是她背的装满消毒液的桶有50多斤重。有电梯的小区还好,但是有的老旧小区没电梯,要去顶楼消杀,中途确实会背不动。因为环境消杀时,每个家庭平均需要十多二十分钟时间,上上下下会用光四五桶消毒液。

这段时间,医护人员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她们身穿纸尿裤,徒手搬重物,黑白连轴转……连她们自己都在想,这群娇滴滴的女孩子,什么时候变这么强大了。

谢谢志愿者的广泛参与

在抗疫一线还有一群“平凡人”,他们或有医学、心理、应急救援等专业技能;他们或广泛分布在救助救护、心理服务、高校援助等各个岗位;他们有的甚至只有一腔热血,但甘愿在一线奉献自己,他们就是防疫志愿者。

退休“70后”主动请缨重返战场

11月初,成都气温陡降,夜里更是风雨交加。78岁的谢仲明,自诩“70后”,疫情期间他坚守在核酸检测点工作到深夜。查码测温后,十人一组放行,这项工作虽然简单枯燥,他却用饱满的精气神在认真地执行着。“11月5日,我在社区核酸检测点从下午两点过值守到凌晨3点过,第二天又从下午两点值守到凌晨12点”,谢仲明说得很淡然,就像在聊别人的故事。

这群抗疫“少年”中,还有退休不褪色的顺江村老党员黄建华,他愤怒地冲到社区办公室理论:“为什么志愿者的年龄有上限,年纪大了就不能上前线吗?”“我今年才73岁,还年轻,还能为大家做点事情。”

党员李清兰是银都花园的社区志愿者,连日来,她和75岁的老伴史克林积极投身社区志愿工作,维持秩序、宣传防疫政策,确保核酸采样工作顺利开展。

这群“70后”,他们有花白的头发,岁月凝结的皱纹,但也有挺直的腰板和满腔的热情。

热爱成都的外国人让全球看到中国抗疫速度

近年来,随着成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外籍人士来此生活。本轮疫情发生后,不少外籍居民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市“康复”贡献力量。

在成都市外籍人士最集中的社区——桐梓林社区,来自英国的社区助理丁一睿正在为外籍商家张贴疫情防控的最新信息。定居成都3年半的他热爱四川元素,做志愿者工作时,丁一睿戴着一顶大熊猫棉帽,还专门为帽子上的大熊猫也戴上了口罩。

桐梓林社区的另一位外籍社区助理——来自南非的任博涵正忙着将最新的防疫信息翻译成英文,方便在蓉外籍人士及时掌握成都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成为外籍助理已近一年的任博涵坦言,自己非常愿意为社区贡献力量。“我来成都快5年了,我很爱这座城市,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架起一座桥梁,为成都的外籍居民提供帮助。”

在做翻译、物资捐赠等志愿者工作的同时,来自尼泊尔的独立摄影师阿马尔也并未放下手中的相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忙碌值守的志愿者、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民众……他不断用快门记录下这座城市在特殊时期的点点滴滴。“我想向全世界展示在中国真实发生的一切,让全球更多民众看到中国抗疫工作的有效开展,破除部分外国人的偏见。”

山东小伙退伍不褪色 “战疫”显担当

在成华区双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区,人群中,一抹亲切的橄榄绿格外醒目。这是一位退役不久的山东小伙,半个月前,刚刚退役回山东老家的来庆源决定到四川来探望战友和亲戚,在宜宾的战友家,来庆源在朋友圈看到成华区红十字会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后,他便第一时间退了原本计划11月8日返回山东的机票,并马上报了名赶到成都。

从前期的搭建帐篷、摆放桌椅、搬运物资,到核酸检测时帮忙维护现场秩序,反正现场哪里有活儿,他就往哪儿去。来庆源说,虽然他现在退役了,但是这套军装这辈子他都不会脱下来。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对于他来说,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用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庄重承诺。

疫情来临之时,那些默默奉献的无私者还有很多很多:搬运物资的外卖小哥、维持秩序的大学生、抚慰人心的心理咨询师……尽管素不相识,但他们炙热、温暖的心确却是相似的,也正是这些临时集聚的热心人,让疫情下的城市格外温暖。

谢谢热情暖心的人民群众

疫情当前,向来热情的成都市民当然没有“原地不动”,他们用一件又一件的暖心小事持续给城市加温。

送食物

萝卜烧羊排、夫妻肺片、酸菜鸭血、糖油果子……11月10日中午,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香榭国际三期封控区外,工作人员们收到了由爱心企业免费定制的125份营养餐。

“这段时间一线工作人员太辛苦了,我们看着很感动,作为高新区的企业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为他们准备一份干净、卫生的热乎饭。”企业负责人表示。

就送饭?那就太小看成都市民的热情了,这段时间一线抗疫人员收到了成都市民送的羊肉汤、麻辣烫、蛋糕、咖啡、奶茶……凑一起就活脱脱的一顿大餐。

送“平安”

11月3日,一位热心市民为金牛区抗疫一线送来了2000斤苹果,每一筐苹果都有心地写上了“成都加油”的字样。运苹果来的司机表示捐赠人是位女士,其余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件小事,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2000斤苹果,送的是平安,更是心安。

无独有偶,11月6日上午10点,一辆装有800斤苹果的汽车出现在芳草街街道办事处,来人说到,“这里是800斤苹果,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这一份份暖心的祝愿,不是无载体的寄托,而是背后有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的日夜坚守。

送温暖

11月6日晚,成都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室外气温骤降,风雨交加。在华府沙河小区的临时防疫卡点,几名防疫工作者将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固定了一下,然后聚在帐篷里继续职守。

“这么冷的天,外面风刮得呜呜响,工作人员还要通宵职守吗?下面就是个简易帐篷,我都揪心。”点开华府沙河小区的业主群,居民们的善意让人倍感暖心。

看完暖心的话语,卡点上又陆续收到了热心居民送来的“温暖”,奶茶、面包、糕点……还有4台烤火炉,工作人员聚在一起烤着火,尽管帐篷外寒风凛冽,他们的心却愈发暖热。

11月9日晚八点,正在进行核酸采集的成都新都区第三医院也收到了最后一批取暖器。据了解,这批“小太阳”是给医护人员采样使用,全程仅用几个小时,就专车、专人运输到了现场。

进入冬季,天气虽然变冷,但我们心依旧很暖。因为这段时间除了物资的帮助,我们还有很多精神的支持。退休老教师为一线工作人员作诗;小朋友拿起画笔为他们送上画作;本土音乐人唱出大家的乐观与坚强……

在这次突发疫情之中,我们再次见证了成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稚气孩童,还是耄耋老人,每一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着。被疫情隔离开的,是物理上的距离,在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中,我们的心会愈发紧密,感谢每一个付出的我们。(资料来源 成华融媒 武侯发布 掌上金牛 天府发布 成都高新)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雷启枝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