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荥窑砂器:五彩斑斓的黑

来源:天府发布 2021年11月21日 23:45

在天府新区,来过官塘的人都知道,这里藏着一个国家级非遗——荥窑砂器。在荥窑博物馆中,来来往往的游客无一不被这些独具魅力的砂器所惊艳。

荥窑砂器究竟特别在哪儿?

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又有着怎样的功能及审美意义?

为了一探究竟,小编特意拜访了荥窑砂器的非遗传承人叶长青,这就来为大家一一道来。

开启非遗传承之旅

大约在十年前,叶长青在雅安偶然接触到了荥窑砂器,传统器皿对幼时便研学漆器的他来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砂器对于四川人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在西南地区的普及性很强,几乎人人家中都有一个砂锅制品,或是中药罐,或是汤罐。”叶长青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荥窑砂器逐渐被快捷、精致的新式器具所替代,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并下定决心要从事这一项目的传承发展。

“荥窑砂器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有着无可比拟、独一无二的优势,不仅有非遗的传统工艺魅力,还具有极具发展潜力的当代价值。”在叶长青眼中,荥窑砂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烧制工艺、无法替代的实用功能以及长远发展的审美价值。

2300多年历史的艺术“活化石”

说起荥窑砂器的历史和工艺,叶长青告诉小编,只需三个数字便足以进行完美概括:2300、1300和70。

2300年 是荥窑砂器有文字记录的最早时间

早在秦末汉初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制作这样的工艺,甚至如今这一烧制工艺、材料配方等与两千多年前并无二致,堪称人类艺术的“活化石”。

1300℃ 是荥窑砂器的烧制温度

一般陶器烧制的温度均在1000℃以下,只有瓷器可达到1300℃。

70分钟 是荥窑砂器从常温加热至1300℃所需的时间

荥窑砂器作为陶器,不仅从温度上达到了突破,还从烧制时长上也让其他陶瓷器难以企及——在古代,完成这样的温度提升,通常需要几天几夜。

众所周知,一般陶瓷器具在成品完成后不能再次经受高温,但荥窑砂器就偏是其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作为一种陶器,它确实很“淘气”,能够在烧制完成后变身为可二次加热的煮茶壶、汤罐、药罐等等。因此,人们注重它的实用性与高性价比,才让它千年来得以在百姓家中代代传承至今。

熬药、煮汤都要用砂锅才好?这可不是瞎讲究,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认证。荥窑砂器的原材料中,含有一部分碳,这些碳在烧制过程中开始自燃,在燃烧完毕后,其原来的体积就变成了一个个细密的毛细孔,而整个燃烧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造小型火山喷发装置,十分神奇。

这些毛细孔让整个砂器呈现出海绵状的结构,使器物内部有了与外界连接的出口,具有极佳的透气性,像是可以呼吸一般,让整个砂器“活”了起来。

这也是荥窑砂器成为绝佳烹器的原因,在烹煮过程中会通过无数毛细孔注入氧分,茶汤的口感变得鲜活、绵软、富有层次,整个过程不断为汤水做加氧,无论是对成品的功效还是口感都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

看到了“五彩斑斓的黑”

侘寂,即充满岁月感的不完美的艺术审美。

荥窑砂器外观独特,其展现的形状、色泽十分接近于大自然最质朴的状态,让人联想起岩石、土地、树木等最本真的物质。用来自大自然的材质去塑造成大自然形状的工艺品,荥窑砂器的艺术创作则是一个自然重塑的过程。

作为摆件、装饰品,叶长青喜欢将它制作成山的形状,漆黑山色与错落山峰的呈现,就是砂器从山石到山的一次回归和转变。

除此之外,荥窑砂器还有一个隐藏的惊喜。

它的烧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加温氧化过程结束后,并不是让它放置后自然冷却,而是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封闭的坑中,撒上木屑盖上盖子。在1300℃的高温时突然断氧还原,这使得砂器黑色的表层上会随机呈现出漂亮的“孔雀蓝”,色泽亮丽,还会随着光线角度变化而变化,令人惊艳。

据说“孔雀蓝”出现的概率不过万分之一,这也使得精品的“孔雀蓝”作品更加稀缺和珍贵,每次开窑都像是开盲盒一般充满期待。

说到这里,叶长青小心翼翼拿出了自己的得意藏品。不得不说,看到藏品的那一刻起,传说中“五彩斑斓的黑”从此在小编脑中有了形状。

在探索非遗当代化重建问题的过程中,叶长青希望更多以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形式和业态来进行传承和发扬。在天府新区官塘的荥美术馆与古窑夜宴,就是将这一非遗项目进行场景化的深度体验包装。人们可以在古窑夜宴一边品尝用砂器制作的美食,一边亲眼见证开窑的瞬间,从而沉浸式地进入荥窑砂器独有的文化氛围。

天府新区是整个西南片区中极具活力、资源条件优越的新区,基于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壤,天府文化的植入和传承也将是新区未来文创发展的重要部分,未来新区将以荥窑砂器为代表的非遗项目进一步落地生根,打造生活场景式的体验,让更多的人能够沉浸式了解天府传统文化的瑰宝。(记者 潘安琪 部分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钱琨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