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破镜重圆”

来源:成华发布 2023年01月16日 16:12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瓷器活”到底是啥,可能很少有人知道。2022年11月,“锔瓷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成华区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锔瓷匠人王培波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个破碎的瓷器修补完整,赋予了瓷器新的“生命”。诠释了“破镜重圆”的艺术魅力。

守艺——“破镜重圆”的艺术

一走进位于成华区下涧槽社区二楼的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就感觉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如同刚刚修复过的瓷器,焕发出崭新的蓬勃生命力。

“在成华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工作室去年刚从文化活动中心的一楼搬来了二楼,从原来的20多平方米扩充到了现在的120余平方米。”王培波高兴地告诉华仔,“这下我和学员有了更好的锔瓷环境了。”

锔瓷技艺传承人王培波,先后获得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民协颁发的“2020年度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成华区总工会授予的“成华工匠”称号、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部分锔瓷修补作品



锔瓷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以金刚钻为针,锔钉为线,使破碎的瓷器得以修复。

当天王培波修复的是一件快完工的现代汝窑主人杯。“锔补修复瓷器一般分为捧瓷、定位、打眼、上钉、打磨抛光等五个步骤。”王培波说,“修复一件破损的瓷器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汝窑杯碎的较多,前期定位用错金方式修复,过程中还会用到打眼、装内钉、锡焊补缺、装铜丝、打磨镶嵌铜丝、包口、打磨包口、做花镶嵌等步骤。”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王培波的修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10余道工序后,开裂的现代汝窑主人杯“涅槃重生”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修复前后



“瓷器修复要专心、耐心、细心,更要有爱心,假如你把它做得非常漂亮,一个残缺的物件就又能重生。”王培波说道。

传承——用心捧好接力棒

“我的锔瓷手艺是跟着我姥爷和舅舅学的,他们守住了这个文化,到了我这一代,更要传承好。”王培波认为,这门手艺不应该只存在自己手中,他想要把发扬锔瓷的接力棒交给更多的年轻人。

目前王培波锔瓷工作室一共有15名徒弟,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有的是职业需求,也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从业者,希望在锔瓷一行有所收获。

“我学习锔瓷技艺已经有两年了,现在能独立完成一些锔补工作。”王培波的得意门生小慧表示她一直对民间传统手艺充满兴趣,在学习锔瓷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手艺,同时也是跟物件进行历史对话,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这个工作室也是自己沉淀和放松的一方天地。

学生作品



“我的学生们真心热爱锔瓷这个文化,有时候坐在桌前就是一整天。”王培波表示锔瓷这门手艺想要学好,需要经过多年深耕,但是学生们能够坚持,让他非常感动。“新的一年,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古老的锔瓷技艺,同时也希望招到对锔瓷感兴趣的徒弟,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发扬——非遗文化创新延续

在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很多摄影设备。“在锔瓷创作的同时,我还学习了视频拍摄、剪辑技术,利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将锔瓷技艺、作品和创作过程展示给社会大众。”王培波介绍道。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向人们展示、普及锔瓷作品,介绍锔瓷的历史、技艺等。

“因为成华区的重视和扶持,工作室有了更大的空间、更齐备的功能,来学习、了解锔瓷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多。”王培波介绍,“很多培训、学生研学交流都喜欢到二仙桥活动中心,这个工作室几乎是必到点位,最忙的时候,一天有三、四轮的参观和学习。”据统计,整间工作室全年修复各类陶器、瓷器、玻璃等器物近600件,接待参观、研学超过10000人次。

近年来,不仅是锔瓷项目,成华的非遗整体保护也呈多点开花之势。经过多年收集、挖掘、整理和保护,现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成华区还积极组织开展“非遗”主题的群文活动和公益培训,推动成华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一间斗室到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王培波见证了工作室的一点点蜕变。“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从正式挂牌的那天起就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单一的锔补展示,到集修复展示、传承体验、培训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锔瓷技艺正以多变的崭新面貌走进大众视线。(部分内容综合成华区文化馆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 杨悠扬)

编辑:邓莎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钱琨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