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市”:公园城市 产城新生

来源:新华社 2020年10月23日 09:32

7月19日,成都江滩公园无边泳池,因为以整幅梵高的星空图案为底,配上阳光、沙滩、棕榈树、草亭等,让人仿佛置身热带海滩

公园城市建设无先例可循,一切是崭新而未知。前路崎岖,但也给新经济、新产业提供开辟山林的可能。

2017年,成都确立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三年时间倏然而过,成都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应用场景理论,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一系列的“新”和“兴”,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不断深入,正显示出勃勃生机。

场景营城,步步推进

2020年的五一假期,江滩公园更在全国范围内“火”了一把。抖音数据显示,成都江滩公园成为五一假期全国范围内获赞最多的景点,也是用户打卡数第三多的景点,仅次于杭州西湖和黄山。

这是成都江滩公园落成之时无法想象的场景。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也是难以想象的热闹场面。

实际上,2020年上半年,成都的硬朗实力也不寻常:作为一个服务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成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交出了一张“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的答卷,为经济复苏筑牢基础。

上半年,成都GDP实现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第二季度增速3.9%。总量上,坐稳了“全国第七”的位置;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增长21.7%,进出口总额3898.3亿元,增长24.9%。

与此同时,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45.4%,对日本、韩国贸易分别增长33.1%、49.6%。

成都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向东看,成都是内陆腹地;向西向南看,成都是开放前沿。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成都充分发挥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的优势,一手加密国际班列,一手推动国际(地区)航线“客改货”,有力保障了供应链稳定,促进了国内外市场循环。

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可进入,不仅让市民对天府绿道等生态空间触手可及,更激发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创新。

成都创新打造特色街区雅集、公园生态游憩等消费场景,也释放了消费潜力。场景营造,是近年来成都公园城市绿道建设体系中最丰富的实践之一。

据锦江绿道规划设计相关负责人李鑫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自2018年启动改造升级以来,公司围绕创意天府为主题,将江滩公园打造为集文化、休闲、娱乐、体育及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场所,江滩公园把目光放在了年轻时尚的消费品类,建造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碗池”滑板运动场,还有全川最大的创意沙滩、无边界泳池,还吸引更多流行品牌、“网红”品牌的入驻。

现在的江滩公园,不仅迎来了拉咖雷森咖啡等国际品牌的入驻,还增加科技、体育、休闲娱乐的元素。江滩公园拥有光感攀岩、电竞足球、皮划艇等运动项目和设施;在莫比乌斯环启发下设计的步行桥已然成为了游客打卡“网红桥”,融合王者荣耀元素的红蓝跑道上,则是置入智能跑步系统,跑者可以与跑道设置互联,呈现数据,参与竞技。

江滩公园作为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多元化公共空间,呈现给市民的是完善的服务配套、多元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绿道景观。

在公园城市成都,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公园+”“绿道+”,“+”号后面所添加的,正是成都努力打造的具体的消费新场景、新产品。

新场景、新产品的打造背后,是成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消费升级。从供给端助力消费升级,给消费者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体验的同时,也鞭策企业和市场不断创新,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达到双赢。良性消费循环一旦确立,产业发展将充满动能。

“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就是当前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和发展新经济最大的两个抓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总规划师刘洋海表示。

2020年3月31日,成都宣布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胡大田/摄)

产业发展,要素先行

场景营造,符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逻辑:生态价值的转化有一本经济账。

8月20日,成都东部新区发布的“天府国际机场”等生态开放新场景,吸引了3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投资150余亿元。

据成都市公园建设管理局提供的资料,举办“天府绿道蓉绘未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发布锦城公园“能量环”、锦江公园“文脉轴”、全域绿道“活力矩阵”3类100个新场景,释放天府绿道投资需求612亿元,现场签约50亿元,后续签约20亿元。

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刘勤曾给锦城绿道算了一笔账,“初步估算出锦城公园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69亿元,并且作为绿色投资工程,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也就是说总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以上。”刘勤表示,这个1万亿元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是学术上的一个公认参考值,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福祉和惠益。

但生态价值的转化是经济账,更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转变:“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员、经济学博士周跃辉认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把城市绿色理念、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有机联系起来,在满足新时期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实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出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业态。

公园城市多维度价值的最大化,离不开高新产业、城市景观、消费场景的建设与构造。而要让这些价值得到彰显,需要资本的助力。

资本如何落地,成都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天府国际基金小镇,让资本和投资人能留在成都、投资成都、与成都共生长。

这是一个充满托斯卡纳风情的小镇,在国际疫情肆虐的当下,无疑是体验异域风情的好去处。然而,它的主要功能并非游览,而是基金的集聚区、资本的落地处。位处天府新区腹地、紧邻麓山国际社区,基金小镇连结着天府新区和成都科学城,为投资人提供完备硬件设施的同时,营造投资和商业氛围。

在助力公园城市的建设上,基金小镇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吸引资本、投资未来。

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总经理谭啸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成都最大规模的发展母基金——成都发展基金,就设立在基金小镇。同时,成都的绿道建设、天府机场建设和城市“东进”建设等大型基建的投资资本,也在基金小镇集群扎根。

“比方说我们的5+5+1,实际上都有子基金和相应的创投机构合作。11只基金至少是11个知名的合作伙伴。”谭啸提到的“5+5+1”,是指成都所确立的11个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等五个高端绿色智能产业,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个新兴服务业和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除了大型基建和公园、绿道建设,基金小镇也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型的债券和基金,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风行的规则和准则,也被投资人所推崇。”谭啸和同事在“金融之都”卢森堡了解并学习相应规则,为服务国内企业发行专门的绿色金融产品做前期准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指的正是投资在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金融资本——这与成都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要素聚集,“人”为首位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所谓的“人、城、境、业”,指的正是城市和产业有机发展的多个要素。在这个城市发展逻辑中,“人”的要素被排在首位,是其他产业有机聚合的关键要素。成都所打造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其实也是开放包容的生活城市。

这番话在兴城集团成都天府绿道公司董事长康瑛看来,有更为深刻的感受。作为天府绿道锦城公园这项世界最长慢行系统核心项目的营建方,她认为,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人”的要素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自身拥有的选择的权利——人们拥有自由选择居住城市的权利,拥有自由选择出行方式的权利……康瑛将这样的权利戏称为“用脚投票”,人才、资本、产业等要素不是被迫往哪里走,而是被吸引走到哪里,能被吸引的关键要素就是宜居、宜业、宜商的良好环境,而他们要做到的,是营造一个能留得住人的环境。

“另外,放在我们城市环境的营造上,同样希望我们公园城市所打造出来的东西,能让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用脚投票’,吸引到成都来。”康瑛说,2019年他们与一家德国企业开展了合作,邀请德方客人绕锦城公园一圈,察看建设情况。德国客人面对如此开阔和优美的公园环境,连声赞叹,“我从来没想到过,中国在内陆地方能有这么大的一个符合未来生活方式的一个场景、一个空间。”

谭啸正是“用脚投票”的例子。他自己不是成都本地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了成都,扎根于此。在他看来,公园城市的建设,最直观的感受是打造“宜居”城市,但往更深一层发展,其实是打造“宜业”的环境和氛围。基金小镇和成都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够获得发展,是两者都将人、城、产三大要素的紧密聚合,其中又以吸引人才为重点。

“大的环境的打造,它是一个吸引人来的核心要素。”谭啸说,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投资人在小镇和周边置业常驻,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公园城市的美好,自然就会呼朋唤友,吸引更多投资人前来小镇、投资成都,“要在这里宜业宜居,宜业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如何来做发展和推动,才是把人吸引过来的关键。”

谭啸直言,如果没有背靠成都的城市体系和产业纵深,基金小镇的发展或许会停滞不前。而当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多要素聚合形成时,不管是新的经济产业还是原有的经济业态,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最终的想法,是希望能在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形成一个能够吸引金融人才、有着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充分的产业资源的综合性的产业生态圈。”

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加持下,成渝距离“中国经济第四极”又近了一步。作为“双核”之一,成都被明确要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最独特的定位。

新的“指挥棒”和城市的具体做法,影响着要素流动。近年来,成都提得最多的就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营城逻辑转变,强调对人的关照、对生态的重视。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凤来栖的重要元素。受“公园城市”吸引而来的不仅是鸟儿,还有万千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高新区建立、发展起来,吸引了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

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以来,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由负转正,前7个月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增长21.7%;“人才新政”累计吸引36.9万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其中2020年上半年落户青年人才2.4万人。

同时,据市场机构统计,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前10个城市中,成都排第三,而且流入人口中,23-42岁的人占比接近一半。

作为城市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和人才与城市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危机面前,它们进一步聚集,用脚给成都投下一票。在这里,可以有生活,更看得到机会。


编辑:陈昱竹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张强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