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凯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有底,政府有为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7月31日 18:19
摘要:从“首提地”到“示范区”--公园城市进化论

7月2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顺利举行。全会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就是要把践行新发展理念作为最持久的战略优势,把公园城市作为最鲜明的形象标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最重大的时代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动力引擎,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依归,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生态营城,绿色惠民,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直在为市民们的幸福生活加码。“公园城市”概念的诞生地为什么会在成都?成都“公园城市”的探索对全国其他城市来说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成都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考量和着力,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满足成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

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看度团队赶赴北京,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进行了对话,就系列问题进行了专访。

“公园城市”为何诞生于成都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成都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什么“公园城市”概念的诞生地会在成都?王凯对此概括为两点:生态有底、政府有为。

他解释说:“成都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来讲,成都平原是我们国家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成都郊区还有林盘经济,这是成都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生产生活和绿色环境交相融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成都市委市政府率先贯彻落实了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在城市建设的一些理念和行动上,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和环境交相融合的特点,这两项因素的相互叠加,就促成了“公园城市”这个概念在成都的诞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

近年来,成都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城市绿道建设,构建了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绿色网络体系。同时推行“绿道+”模式,在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的同时,也为市民们提供了大批更巴适安逸的生活空间。世界瞩目的天府绿道构筑起了成都绿色发展和生活的新方式,创造出了一个在公园城市里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构建起了成都人的幸福生活新形态。

成都究竟“发明”了什么

眼下,志在走向“世界城市”的成都正以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路径,打造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愈发响亮,也引得上海、武汉等城市纷纷到成都“取经”。不久前,上海也提出了“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

作为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专家,王凯在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发展、城市用地结构和人口规模研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学术成就。从他专业的领域来看,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实践到底“发明”了什么,让其他城市频频跟进?

王凯接受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看度记者专访

在王凯看来,成都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过程中,生态优先的理念、民本至上的出发点和在区域尺度的率先示范,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城市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开发、大建设,那是工业文明的后期阶段。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所有的建设行为,生活行为,都要秉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成都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同时,城市规划、建设、更新等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在这一点上,成都也很好地体现了“民本至上”的理念。此外,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在成都市区里建设一个点,而是把市区、郊区、乡村等各个区域都融合在一起了,是一个大尺度的区域示范。“在处理中心城区以外的若干个城乡之间的关系上,成都做得比较好。”王凯说。

王凯认为,即便对标纽约、巴黎等世界闻名城市,成都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步伐也处于领先地位。“纽约的《城市规划研究报告》中开篇就三句话,纽约要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要靠一流的产业,保持住一流产业靠人才,留住人才要靠良好的城市环境,从世界城市的参照系来看,成都的营城理念其实已经比较超前了。”

成都人民公园内绿树成荫

“公园城市”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成都市委九次全会上,成都提出了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成为全国样板的具体目标。对于这一决定,王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有前瞻性的目标,但同时充满挑战。

与过去只谈生活场景、生活环境里“表面”的绿色发展不同,当下谈绿色发展是个较为具体的事情——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王凯谈到,成都提出“到2035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成为全国样板的具体目标”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应该说这在全国范围的城市还是比较超前的,但要实现并不容易。“工业的碳排放要减多少、交通出行的碳排放要减多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碳排放要减多少,这是个技术层面的硬指标。”

下一步,成都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考量和着力,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同时,满足成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王凯表示,成都还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比如在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他认为,我们现在所涉及到的绿色生活,绿色场景,其实还是城市建设中的一般要求,高标准的绿色城市建设中,对于低碳和绿色应该有更高的技术性的体现和制度性的支撑,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俯瞰江家艺苑

“比方说绿色的交通(车联网)、绿色的物流,绿色的基础设施、水电气暖热的供应等,要有传感器的监测,这是技术性的;其次,要有一定的政策性的支撑,要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城市都要做精细化的管理。此外,希望成都能有一些集成示范,就是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功能区域、不同的地段里都能有不同技术支撑,从而达到碳排放达标这一个统一的目标,这是需要不同领域的技术集成才能实现的。”

主持人:张晖

看度记者:倪轶 陈路 张鹏远 冯天赐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