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程锐谈公园城市里的社区营建(下):坚守人本逻辑,面向未来引领城市发展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9月25日 19:58
摘要:公园城市里的居民社区和常规社区相比,“赢”在哪里?

当前,成都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也在不断打造绿色、美丽、共享、人文、活力、品质的系列示范性社区,一个个社区的场景既拼接了市民生活的全貌,也承载着市民梦想生活的诗意与远方。

但在营建公园社区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在建设公园城市背景下,不同的社区应该分别在各自的哪些方面去发力,才能体现出公园社区的特质?如何做好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的乡村表达?公园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怎样避免“同质化”,让每个社区都能体现出不同的公园城市的特点?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看度-公园城市频道团队就相关问题,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公园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程锐进行了对话。

在上一期的节目中,程锐就公园城市里的社区形态、特质、优势等内容进行了解读。本期,他就公园城市里不同类型的基层社区营建方式等话题,继续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

以人为本:公园社区在营建中的核心要素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龙泉山丹景台、交子公园......这些就在成都人身边的地标性建筑,如今已让人十分熟悉。它们也都是出自程锐所在的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多年来,程锐及其团队在公园城市的理念研究和实践落地方面,从各种尺度,各种类型,各种场景上进行了大量务实的实践。

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社区在营建的时候,也必须用不同的方式。那么它们应该分别在各自的哪些方面去发力,使其能体现出公园城市的特质?程锐认为,尽管各类型社区的发力点各有不同,但都应体现“美好生活是目标追求、绿色空间是发展底色、持续发展是核心思想、无界融合是基本要求、文化彰显是内生动力、多元共治是治理方式”的社区内涵。同时,要突出“公园化环境的生态之美、人本化服务的生活之美、场景化感知的营城之美、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城市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处处体现出绿意与生机的金牛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片区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社区,其治理和营建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对“人”的培育和治理的双重推进,核心本质是使居民成为真正的社区治理主体,“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极为核心的因素。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具有社区形态开放宜人、空间环境优美舒适、社区文化特色鲜明、建设方式低碳永续、交通系统绿色人性、功能产业多元混合、公服设施便民共享等特征。

“比如,对于城镇社区而言,应该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产业社区而言,则要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对于乡村社区来说,就要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程锐说。

在成都,既有绿意盎然、活力迸发的新型社区,也有不少充满烟火气、时代感的老社区

近年来,成都在探索公园社区的营建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案例。位于市级产业功能区东郊记忆艺术区中心位置的下涧槽社区,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企业老旧生活区到“公园社区”的蝶变,为成都探索“公园社区”建设和发展治理新路径提供了研究样本;此外,名气最响亮的麓湖社区更是引人关注。占地面积8300亩的麓湖社区水域面积2400亩,道路绿化2000亩,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

麓湖社区东侧是公园区,被绿地和公园包围;西侧因为拥有天然的浅丘地貌,引都江堰的水,打造了滨湖区,并规划出这样一座以稀缺生态资源为基底的理想城市和国家级4A景区。它在湖中建岛、湖边筑房,让“更生态、更宜居、更现代”的居住模式渗进市民的思想里。目前,麓湖社区已建成麓湖水域一期和红石公园、云朵乐园、麓客岛三大公园,让当地居民体验到推门即是公园的惬意感受。

麓湖社区

问题导向:做好公园社区营建的乡村表达

在成都,除了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外,还有不少的乡村社区。在建设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的背景下,乡村振兴这一重大的命题对于成都而言也是个不小的责任。这既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那么,成都在做好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的乡村表达方面,如何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位于青白江的乡村产业示范基地

说到乡村,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农田、小乔、流水、人家,而目前现状是,乡村人口不断迁出,大量独具成都平原农居特色的林盘院落,更是处于路断、房陋、林乱、村空、配套缺的窘境。

程锐认为,问题所指正是破题之处,结合公园城市及公园社区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川西林盘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在提升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植入现代产业功能,营造高品质生活场景、新经济消费场景,让林盘宜居、宜业又宜游,应该是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的乡村表达探寻路径。“如果说,公园城市建设是成都在新时代的一次转型与突围,那么以问题导向与方法应用结合探索,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则是成都创新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则成为乡村生态价值体现的两大载体。”

公园社区的乡村表达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的逻辑思路也应该运用于乡村表达之中,力求使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引领示范作用。

“软硬兼施”:让每个公园社区差异化发展

2021年,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公园社区邻里人家布局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计划在中心城区及东部新区共规划102个邻里人家。也就是说,一大批带着公园城市特色的邻里人家将入驻到成都的社区。事实上,成都不少社区的邻里人家建设都已经逐渐体现出了成效:越来越多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场景出现在市民身边,居民们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办成很多以往需要跑远路、排长队才能办成的事。

在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北社区的便民自主服务终端上,社区居民可以自行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不受时间限制。

但同时,人们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功能类似、布局空间类似的社区服务场景越来越多,公园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去避免“同质化”的出现,让每个公园社区都能体现其出不同的特点?在程锐看来,每个社区天生就是不一样的,但又有一个是一样的:“就是不同社区中的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区儿童之家,为不少父母解决了孩子放学后的照管辅导问题。

“每个社区不一样,是因为每个社区的居民都有着不一样的年龄结构,不一样的消费偏好,社区自身也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不一样的城市区位,并且处在不一样的城市定位的功能区域。要让公园社区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就只有对每个社区进行纵深研究,按照科学务实的研究逻辑,多层级沟通,多方面沟通,多维度沟通。在了解需求和了解痛点基础上做好引导,从而找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或者更新的硬策略和软策略。”

他分析道:“所谓的硬策略,是指闲置物业的社区链、建设实施的项目链、消极空间的场所链,慢行生活的体系链等;软策略则包括智慧管理、协商平台、更新机制等。通过不同的策略分析,自然就会区分出每个社区的特点从而避免同质化场景,才能和每一个具体社区中的具体使用者产生同频共振,才能让社区中的人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参与到公共生活,主动维护和推动良性社区发展,并且会逐步形成各自社区的社区特色,并有强大的后续生命力,让公园、社区生活、社区消费场景能有机结合。”

功能完备的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

设公园社区是成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新型功能单元和幸福美好生活承载单元。对公园城市里的社区营建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更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城建规律,更好孕育未来、把握未来。可以说,成都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管理趋势变革中,以公园社区抓手,坚守人本逻辑,既立足当前现实需求,又面向未来引领城市发展,是顺应了发展大势的又一个创新之举。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里,我们的社区未来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美好的生活体验?城市可期,未来可期。

点击此处,回顾上期内容:专访程锐谈公园城市里的社区营建(上):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主持人:李文娟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张稷 覃朗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