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向荣谈公园城市未来:继承发展相统一 具备更大的生态韧性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0月16日 20:32
摘要:从因水而兴的成都,看公园城市的未来。

成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2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顺应自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一举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毫不夸张地说,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堪称天府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还造就了成都城市的千年繁华。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整座城市不断焕新的同时,“诗与远方”的美好憧憬也正逐步成为成都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公园城市的未来生活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引发着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近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荣教授在接受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的有关专访时,就从成都公园城市的生态本底出发,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聚焦点,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展望了成都公园城市的未来形态,并为公园城市的下一步规划建设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

在王向荣看来,成都之于公园城市,与已经造福成都人千年的都江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都江堰,让成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城市范本”。

“过去,成都平原是中国非常富饶的地方,因为成都有的优厚的地理条件,气候佳,土壤肥沃,再加之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滋养。整个生态体系能为成都的土地带来了弹性和韧性,使得这个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有一定的旱涝保收的机会,也能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方面的富庶造就了成都的闲适。这既是大自然的恩惠,更是祖先们智慧和努力所带来的成就。”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

历史上,“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岷江给蜀国远古先民留下了洪涝交织的惨痛记忆。直至都江堰建成后,岷江才走向温和,润泽西蜀大地两千多年,孕育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5年,默默地为川西平原的千万亩良田提供滋养,都江堰从根本上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城乡生态环境。在都江堰的润泽下,成都平原林竹修茂、水系纵横、湖泊星罗、堰塘棋布,呈现出“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美丽景象。

都江堰-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2018年,“公园城市”的理念提出后,改变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市民群体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后,势必将通过更为广泛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成都公园城市的营建和发展。对于成都来说,“未来的公园城市生活”又应该是怎样的?“成都要看到自己的未来就必须先要看看过去的历史。”王向荣说,在这一基础上展望公园城市的未来,他认为,应该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形态:“未来我们应该也是这样的,在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后,我们也必须要享受到更为休闲、安静、舒适的生活,同时要使得我们的土地要具备相当大的韧性,能健康、稳定、安全地支撑我们城市今天的快速发展和建设,使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因此,他建议成都可以依托好现有的生态本底,建立起一个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和生态网络,这个生态网络也应该是跟都江堰有相当多的关联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这个网络当中有些地方与都江堰体系存在关联性,就应该让其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体系进行扩张,如果相关的生态关联性已损坏,应该进行尝试恢复。”

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公园城市未来的建设和营建方面,不少地方城市都较为热衷于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但在王向荣看来,这应该保持清醒,突出自身的优势。“任何城市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都不能成为成都“抄作业”的方法,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方面是完全可以自主探索出让别人借鉴的‘作业’案例,成为全国的标杆。2000多年来,成都在城市的生态和发展上,都是别人学习借鉴的榜样,现在也应该延续这样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看度-公园城市建设记者:董逸 唐崇甦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