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 成都如何持续领跑?

来源:成都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09:50
摘要:专访德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电网欧洲研究院院长雷宪章

2020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轮轮热潮。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明确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为什么要推进“双碳”战略?如何建设?成都的优势和重点何在?带着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德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电网欧洲研究院院长雷宪章。

谈目标

不仅是国家民族宏大叙事,更关乎百姓家长里短

记者:对普通人来说,实施“双碳”战略,有些突然,实际的情况有这么紧迫吗?

雷宪章:一点儿不突然。尽管对公众来说,“双碳”的字面含义生僻而难理解,但其实,我们能从身边不经意的变化里,感受到做这件事是必须而迫切的。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工业化以来,由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大量使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变暖。它像棉被一样,把地球包裹住,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上升速率加快,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等现象发生。如果不控制,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约3摄氏度,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破坏。

在此背景下,我国屡次强调“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甚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兑现承诺,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记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没那么急迫吧?

雷宪章:“双碳”战略可不仅仅是宏大战略,而是关乎每个寻常百姓。

举例来说,气候变暖看似遥远,却能诱发一连串效应。比如:极端气候在美国西部引发的干旱程度已经创下了1200年来之最;将造成世界水稻产量骤减,预计到2100年,全球水稻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近40%;冬天越来越温暖,夏天越来越漫长……

记者:从目标提出,到全国上下着手实践,预示着什么?

雷宪章:意味着“双碳”已经开始从愿景到落地的转变,社会经济也将因此迎来重大变革,新一轮能源革命已大幕拉开。

站在历史角度看,所有的能源革命,最终都指向工业革命。“双碳”的本质就是用新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是在新时代的又一次能源革命,将推动整个社会动力的转变。

“双碳”战略,就是要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抓住这一机遇,不仅可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先机,更能实现“能源自由”,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巩固国家话语权与主导权。

谈挑战

最大难点在于激增的新能源如何消纳和平稳地供应

记者:机遇与挑战共生。能源革命虽然吹响号角,但具体到实践中仍受掣肘。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难点在哪?从哪里入手?

雷宪章:目前,“双碳”战略确立了三个方向:发展新能源、减碳、建立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但能做些什么,探索空间还很大。其中,首先要面临的三个难题:怎样大规模消纳风、光电能?如何实现二氧化碳绿色利用?怎么维持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记者:消纳风、光电能?这个比较难以理解!

雷宪章:很好理解。为什么?

我国目前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约为5.3亿千瓦。2030年,这一数据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现在能消纳5.3亿千瓦的电。而且,中国的风、光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三北”地区,那里用电负荷少,大部分风、光电能只能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中东部地区进行消纳。未来十年,还要增加一倍甚至二倍,谁来消纳?

另外,我国还存在风能、光能产量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届时又怎样平衡电力储备与需求的关系呢?这些都是问题。

记者:您讲到的主要是消费问题、交易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吗?

雷宪章:当然。必须供应的稳定性问题。化石能源的供应历经一两百年,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经验和体系,但新能源还没有。

当前新能源还是主要“靠天吃饭”的风能、光能、水能等,是无法保证持续性的。如何填补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电能缺口?谁来填补?传统能源吗?我们不能说要就要,不要的时候就踢开吧。

谈路径

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可能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化石能源继续使用的密码

记者:说完新能源的供应和消费,那么传统的化石能源将面临什么?

雷宪章:我们可能到最后也不能完全做到不使用化石能源,那么基于此,核心问题就是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这可成为破解二氧化碳排放和化石能源继续使用的密码。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能源以煤炭为主,到2060年,我们的煤是否能完全退出能源市场?如果不能,那我们把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起来,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有没有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雷宪章:全球都还在探索阶段,但欧洲的做法,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除了建立碳汇市场,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来调节和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外,欧洲在若干年前就开始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填埋和利用。特别在绿色利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比较典型的是利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解二氧化碳,生成清洁的合成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路径诸如——给二氧化碳“洗澡”,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甲醇(液态阳光)等清洁物质。

其中具体操作手段其实不少。英国推荐的做法是把空气压缩成液态空气储存起来,当需要电能时,马上把液态空气释放出来,以空气膨胀的动力推动发电。

总而言之,路径不少,也不失为未来一个重大产业方向。

谈抓手

成都需要抓住水能资源优势,扩展氢能运用,“去痛点”“补弱点”,精准布局产业赛道

记者:成都在推进“双碳”战略中,有哪些优势?

雷宪章:在这点上,成都优势明显,有底气率先实现“双碳”,抢得先机。这份底气既来自先天,也是人为。

从先天条件看,四川水能资源丰富,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2020年四川省全年水能利用率达到95.4%。

记者:实现“双碳”目标相对容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能源替代过程中,市场的风口也小。

雷宪章:是这样的。这并不意味着成都没有“痛点”和“弱点”,比如交通、工业、建筑等,都是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

记者:怎么把这一“痛点”“弱点”变成市场风口呢?

雷宪章:具体来说,交通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替代;工业上,实现绿色循环;建筑方面,进行绿色改造……抓住“痛点”和“弱点”,在这几个“大户”上,“去痛”“补短”,进而规划出完整的产业路径。这一进程中,势必会导致传统行业和技术的淘汰。同时,也会催生出新的产业风口。其中,扩展氢能源的使用范围,是当前可以重点考虑的方向。

记者:为什么是氢能?

雷宪章:目前我们对氢能利用停留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但其实它的占比很小,氢能源汽车是一个起步,将来会有更多的道路和方向。我们团队正在研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就是把氢能作为零碳能源,实现区域供能和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类似新技术的诞生,为孵化新兴产业提供土壤。做好前瞻规划,考验成都的能力。

谈重点

成都已经抢得先机,下一步要统筹做好整体战略部署,变“先机”为“持续性的领先优势”

记者:事实上,在“双碳”布局中,成都落子已早。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优势。作为业内专家,您怎么评价成都在推进“双碳”战略上的表现?

雷宪章:成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可以说成都已抢得先机。尤其是伴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清洁能源占比、人均公园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这些都是非常瞩目的成就。

记者:如何把一时的领先变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雷宪章:当务之急,我觉得有几个重点:首先是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成都已经挂牌成立了碳中和天府实验室,在这方面,成都已经走在前面,开了个好头,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投入,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双碳”战略。

其次,“双碳”战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更要依靠党委政府的意识和作为。基于此,抓紧做好整体战略部署,是实现“双碳”的关键。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