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强市造就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7月24日 07:59

近年来,中国科技成果“井喷”世界瞩目,其中也不乏“成都造”的身影。

科技是国之利器,亦是城之利器,是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成都研制的佳木斯66米深空站助力“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成都航天造”让中国空间站更“巴适”、成都造机头伴着C919率先冲破云霄……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征程中,成都创造保持同频共振。

放眼成都,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

“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运营,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正式建成并首次实现放电,

时速600+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启动,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

成都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创新动能喷涌勃发。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优化全国科技创新版图,这是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要求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去年6月,成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7月23日,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再次吹响,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狗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科技赋能,创新创造,成都“科技强市”的战略部署更加明确。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在向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速“进击”的过程中,表现出新特点。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想让科技之花热烈绽放,城市首先要成为一片沃土。承载、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载体,是成都发展进阶牢不可破的创新基础。

成都在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速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平台“四层架构”,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成都最具战略意义的高质量发展载体落成。

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主要功能,更多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形成。去年,成都首次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截至今年7月8日,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建成825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637万平方米,成为科技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作为具备科技感、未来感的高品质科创空间的代表,成都芯谷研创城与中电子、中电科、中物院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已建成产业载体70.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79家。今年5月入驻的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雪颖介绍,高新技术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对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特别高,而成都芯谷在实验室配备上设施完善,成为公司入驻的重要理由。

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华为鲲鹏生态研发集群、生物医药创新集群、航空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无人驾驶+”电子产业集群……多种多样的产业集群在各区域科创空间集聚成势。

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科学的价值相对独立,但是创新的价值需要商业与产业来检验。”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创新产出方面,去年,成都超算中心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投运,实现了多领域、多场景应用,正为这座城市最大化发挥算力价值。截至今年4月底,这个“超级大脑”已经为300多用户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累计完成了300万个科研课题作业的计算。

背靠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电子科大科技园,构建了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一体的完整科技产业的生态链,如今已拥有约140余家优质企业,3000余人的促进科技型人才,正朝着100亿元的产值和8个亿的税收迈进。

2020年,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44.5亿元,技术交易成交额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的重要风向。

市场的繁荣证实了成都产业发展中“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体系的完善,也证实了成都打造的科创平台与创新载体并不是孵化器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应有更大格局、更高站位,随着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与浓度不同往日,成都也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蜕变,在科技强国之路中更进一步。

创新主体表现活跃

有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之称的科创板是资本市场年轻的代表,成都市科创板企业则彰显了企业在蓉发展的“成都速度”。

继“科创板西南第一股”成都先导后,今年3月,智能投影企业极米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极米科技较发行价大涨296.33%,上市后,股价更是一路上涨,最大涨幅超过500%。6月,成都高新区企业欧林生物也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更多本土企业呈现出加速冲击科创板态势。截至2021年6月底,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一,且高于西部其他所有城市之和。

成都市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程桦介绍,成都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科创企业上市的发力点。9家科创板企业2020年研发人员数量平均占比为32.45%;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4.56%;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020年新增发明专利111项,累计发明专利355项,均高于成都其他板块上市企业平均水平。面对资本市场这一机遇,作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扎根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投入新一轮市场竞逐。

与2019年相比,成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增加8.34万户,排名跃升至首位。市场主体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成都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达到292.1万户,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4位,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于第一梯队。

2020年,成都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8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971家,是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量的1.9倍。截至去年年底,成都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6120家,相较2019年的4100家,增幅超过40%,直接跃过5000家门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跨越式发展。

市场主体的活跃,同时展示的是成都在人才可得性上的优势。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城市空间载体,对于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运筹能力不可小觑,其中第一资源就是人才。至今,成都累计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超过47.6万人,其中30岁以下人才占比78.9%

随着高层次人才集聚,科创板“成都军团”逐步形成板块效应和区域影响力,成都高质量发展主要动力的轮廓也愈发清晰,成都这片创新热土也受到了更多瞩目。

环境优势逐步显现

给市场、给机会、给资金,在助力“硬科技”企业“闯关”科创板的道路上,成都有诸多举措。

就科技金融而言,成都用6年时间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五创”金融服务链条。截至目前,“科创贷”建立了规模超90亿元的风险资金池,累计帮助一千余家企业获得近114亿元的“科创贷”支持。在对成都本土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支持中,“科创贷”已实现了成都先导等科创板“蓉城军团”全覆盖。今年,“科创贷”还推出“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三个新产品,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硬科技的创新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成都落实“成都人才新政12条”。“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连续对“蓉漂人才计划”项目给予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100余项。并持续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科技金融支撑,为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40笔,金额1950万元。今年又创新了“人才贷”、“成果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在今年4月24日的2021“蓉漂人才日”上,成都更是为“蓉漂”们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比如,现场发布的“蓉漂榜”,主要围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中高级岗位职位,城市创业机会四大方面,设置了四方面的人才需求榜单。其中,“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需求榜单”包含95项,涉及78家企业,其中发放金额上千万元的项目有8个。

要引才,也要用才。为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30条”,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

在人才、企业、城市“多赢”的局面中,除了政策利好的强大吸引力,环境友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曾谈及城市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成都生活相对稳定,政府对企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优厚,研发者有更多空间做突破性产品,而不是像‘机会主义者’一样不停追逐热点。”

坐落锦城湖畔、户外空间宽敞开阔、配套设施完善……这是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点”——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坐落着爱奇艺潮流文化坊、《哪吒》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等数字文创企业,总投资50亿元的腾讯新文创总部项目也选址于此。在成都,这样生态优先、职住平衡的产业园区并不鲜有,建在森林、花园中的产业功能区能够同时解决人才85%的产业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

左手生活、右手梦想,成都的人间烟火与未来感、科技感浑然一体,“宜业又宜居”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为这座城市赚足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好感度。

科技创新铸就幸福美好生活

颠覆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科技创新促进成都提升城市能级,也让幸福感与获得感在越来越多市民的心中升温蔓延。

越细节越幸福

漫步在成都天仙桥南街,不少市民驻足在繁忙的十字路口,打卡网红“爱心”红绿灯。这四组新的信号灯在人形信号灯的基础上,增加了爱心信号灯,同时还配有语音播报,提醒路人带上安全与爱参与交通,文明出行。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的利益诉求也日渐多元,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先进技术渗透进城市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提升了群众生活便利度。

五岔子大桥、高新地铁站、天府三街、天府五街地铁站……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街头闹市先后出现了“模块化移动智慧厕所”的身影。公厕内,除基本功能外,还有便民药箱、测温仪、饮水机等设施供市民使用。儿童换衣板、扶手等设施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墙面上设置的红色按钮,可以做到“一键”报警。在外侧,有用于展示商户信息的户外广告区域,甚至还配备了环卫工人休息室。

炎炎夏季到来,成都人的运动热情却未减,这得益于科技加持下,成都造公园、建绿道的“智慧化”。作为成都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的“黑科技”曾一度走红网络。环湖3.3公里的永久性智慧跑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时记录每一位市民的运动数据,还配备了智能机器人,以及集新零售、智慧沐浴、自助储物柜、智慧厕所等超多功能于一身的智慧驿站,市民们运动后还能立马淋浴。

细节的智慧化,串联成了市民生活中一个个“小确幸”,体现着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都说幸福浸润在成都的肌理中,因为无论科技水平如何发展,这座城市永远不改以人为本的初心。

越智慧越美好

在更为广义的“幸福”之上,科技创新亦让“智慧化”的城市美好满盈。

科技+社区治理

想要停车时,打开手机就能顺利找到停车位;谁家着火了,“院落119”可以快速反应现场灭火;互联网把各项业务连成一个“圈”,市民办事用手机就能解决……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的渗透,市民们感受到,城市变得更“聪明”了。无论是监测、预测,还是感知、指挥、调度,都能通过“城市大脑”高效实现。

2021年2月18日,成都“开年第一会”上,《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正式亮相。在《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中,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体系便是该项工程中第一个重点任务。想要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做强通达市、县、镇、村、小区各级“末端神经”,必然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在成都武侯区望江路街道,通过自行打造的“城市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系统”,消防员们能在接警后3至5分钟到达报警地点,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据了解,由于成都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在安防方面具备丰厚的经验与资源,因此望江路街道在开发望江路街道城市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时与本土企业联手,经过两年半的开发、测试和运行,构建起了“明细网、责任网、风控网”相结合的辖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科技+生态保护

今年3月1日,成都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成为了不少黑科技产品大显神通的契机。为了简化分类工作,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积极性,小区纷纷安装智能回收柜。在天府新区南湖尚景小区,居民不用直接接触箱体便可投放垃圾;在锦江区橡树林,居民“刷脸”即可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成都大大小小的社区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日前,成都市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办公布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成都推广新能源巡游出租车980辆,新能源公交车1349辆,全市共排查露天停车场1480个,督导整改问题99个。成都持续推进公交、出租新能源车辆更换,全面推动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

在改善水环境治理方面,以成都高新区为例,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采用了“三级排查”方式,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船)航测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对排查范围及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实现应查尽查。科技治水能更好的祛除“病根”,早在2019年,成都就已组建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统筹推进智慧治水,开启“互联网+大数据”治水护水新模式。

如今,科技成果正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成都的各项低碳尝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锦绣天府愈加秀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想家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成都发展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

通过在多场景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活动,成都不断打造市民消费新场景;

采用了领先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大运场馆,以匠心精铸的科技运用,助力赛事名城建设;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碰撞出更多城市文化地标,展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科技发展不休止,城市对于美好生活的创造也不会停歇。

结语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

7月23日,中共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筑牢战略支撑和物质基础。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创金融服务,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要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建设高质量产业功能区,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交互增值、深度融合,以技术突破驱动先进制造业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生活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航,成都将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阔步走完“高质量发展攻坚年”,科技强市创新驱动引擎正发出悦耳的轰鸣!

文字:叶升芃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