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探寻望平坊的“成长之路”。
“盼望太平”的望平街
曾经是条“有味道”的街
要说望平坊,我们先来说说望平街。望平街位于府河东侧,玉双路到东风路之间,原来叫做望平正街。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过去与望平正街相邻的还有望平后街、望平横街、望平河边街,府河南河综合整治工程顺利结束后,就只保留了望平街。

▲望平街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望平街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24年,当年因成都军阀混战,百姓“盼望太平”日久,故将此街取名为“望平”;另一种说法则与点将台有关,据说点将台原是诸葛亮操练军队、点将出征的地方,军士们从点将台出发后上街,百姓盼望他们平安归来,故将此街取名“望平街”。若按此说,则望平街得名的年代更为久远。
望平街名字寓意虽好,却经营着如今看来不那么光鲜的行业——收集、储存与转卖粪便。在望平街的背后,就是若干个如池塘一般的粪塘,过去还有一个文雅的代称——“金窖”。

▲20世纪50年代成都街头的掏粪工人。图片来源: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据史料记载,望平街及相邻的天祥寺街一带就有成都最著名的粪便储存转运与销售市场。
纸箱厂川剧院
望平街上翻滚的回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窖”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老成都人熟悉的成都人民纸箱厂。
上世纪50年代,成都人民纸箱厂成立。工厂选址望平正街23号,主要生产瓦楞纸箱。作为特定时间段国家轻工业部及省、市外贸出口包装生产的重点企业,人民纸箱厂曾风光无限。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精湛的工业体系,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效益甚好。
据成华区地志办相关资料,1994年,人民纸箱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2974万元,实现利润281万元。2003年,人民纸箱厂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

▲成都人民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这个街区还有川剧文化的重要符号——成都市川剧研究院。
1959年1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在此组建完成,与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几十年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不仅创作、演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如《白蛇传》《江姐》《尘埃落定》《薛宝钗》等;还培养了众多川剧表演艺术家,刘芸、陈巧茹、王玉梅、王超等均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大门。图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赵祖乐/摄
坐在府河边,品一杯香茗、观一出川戏,成为那些年望平街的一大盛景。
“网红”望平坊
尽情展现成都闲适生活

进入新时代,随着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项目的推进,望平街区也改头换面。
2019年秋,由成华区国家税务局老办公楼、人民纸箱厂及东风路老院落改造而成的望平坊,以“最成都·文创美食合集”的崭新形象亮相。

▲望平坊步行街是猛追湾市民核心休闲街区之一。图源:四川日报
以人民纸箱厂这幢楼为中心,望平坊内院在不同方向通过多条通道与外部相连:

主入口时空之廊连接“猛追湾故事馆”,通过数字技术和3D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展示猛追湾的“前世今生”。故事馆中打造了可以听川剧的“微茶馆”和可以看到旧时光的上世纪“游泳池”,那都是猛追湾的独特记忆。

往北方向,大耳朵状的“时空虫洞”通向香香巷(音hang),不足百米长的街巷里店招密密如织,霓虹闪闪如幻,深藏着五湖四海的百般味道,丰富着食客的味蕾。

中心的纸云广场通过对下沉公共空间改造,建成了如今的露天音乐广场,音乐剧街头快闪、街巷音乐展演等青年特色活动,让“小街巷、大艺术”得以呈现。

还有2011年从一心桥搬来的梅花剧社,十几年来,两百人的场子总是坐得满满当当。如今,不少到猛追湾的年轻人甚至外国朋友也都慕名而来,只为听一听那原汁原味的川剧。

以书为主导的文化体验型开放式青年空间几何书店,则打造成高颜值的“洞穴风”,既有青年学习交流场所,也有蜀都味道的茶馆体验空间,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争相打卡。

▲望平坊步行街。图源:红星新闻网
作为时下感受成都闲适生活的“网红打卡地”,望平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
作为烟火成都的缩影,
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望平坊特色商业街区里,
休闲成都的闲适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老成都人质朴的愿望在今天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