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邑—— 药师岩

从多维视角,集中展示大邑深厚宽广的文化历史,书写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以本土化、低视角的特点,让观众在茶余饭后看本土栏目,谈论节目中的本地人和事,渐渐成为大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寻访大邑第二期 药师岩[00-02-37][20180507-102138500].jpg    作为一个外地人,初到大邑,我便听说了飞凤山的药师岩。或许是因为那里的一座绝壁,一群造像,那一泓清泉。还有它积淀千年的文化,始终让我充满向往。飞凤山位于斜源镇境内,属邛崃山脉边缘与成都平原交界的丘陵区,距大邑县城二十一公里。从大邑城区出发,沿安出路,到达出江镇高坝村,便到了飞凤山的山脚下。远远的便看见那被包裹在群山之中隐露一角的药师岩。寻访大邑第二期 药师岩[00-01-07][20180507-102100868].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药师岩依山而建,海拔不到1000,岩上有石窟寺,摩崖造像沿着山腰开凿,从唐代开始,摩岩造像便与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存佛龛造像基本都是明清开凿或者在原来造像的基础上妆塑,造像开凿在半山腰上的峭壁之上,密密麻麻的摩崖雕像,占据了整个山壁。寻访大邑第二期 药师岩[00-01-24][20180507-101423130].jpg    漫步其间,仰视着那千百座造像,感受到的是那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韵味。据记载,药师佛像始刻于公元八三七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比四川大足石刻早六十五年。在山间岩缝缓缓行走,药师佛像主龛左边还刻有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尊造像。刻有打猎,捕鱼等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群雕,保存有不少宋、明、清代碑刻题记和诗文。寻访大邑第二期 药师岩[00-04-16][20180507-102206242].jpg    关于药师岩,当地村民们口中还世代相传着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始终传说始终是传说,石刻艺术终归是石头故事,终将尘归尘,土归土,唯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恒久不变,这也许就是传承的真正价值。寻访大邑第二期 药师岩[00-01-43][20180507-105107879].jpg    山得水而活,无水而不媚。在飞凤山旁,就有山泉水飞泻而下。药师岩孕育虎刨泉,虎刨泉滋润药师岩。虎刨泉的水跳跃着生命的音符,并充盈着文化的因子。它雕刻了这里的绝壁石窟,绘出了这里的摩崖造像,滋养了这里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