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事业 年轻人的事业 年轻人正庄严作答
当80后“低空守望者”汪宗福率领年轻团队攻坚毫米波雷达国产化,突破动态追踪与抗干扰技术,护航低空经济安全;当90后飞机铆装钳工冯攀龙在上百张板材上钻出万孔,用自创工具使飞机某部零件装配速率提升约20倍;当00后博士研究生尹永辰精确复核每次控制参数,与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共同进行一场紧急“太空救援”……新时代的中国,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不息,青年人才正以昂扬之姿挺立潮头。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强国有我”的誓言,在科技前沿的赛道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从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到“天问一号”探秘火星;从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到DeepSeek掀起智能革命……中国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青年的锐意进取。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35岁的王兴兴带领团队打破国际垄断,研发出全球领先四足机器人,应用于地震救援、工业巡检等领域,让冰冷的科技有了人性的温度;北航教授桂海潮主导研发“太空机械臂”,参与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科研与航天实践双重突破,展现“上九天揽月”的豪情。这些科技青年以“顶天立地”的创新思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突破“卡脖子”难题中勇闯“无人区”,以自主创新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让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着眼未来,既要人才济济,更要人尽其才。在西部创新高地成都,青年人才正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超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目前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今年4月25日第8个“蓉漂人才日”,成都以城市之名,礼敬才之意,赴未来之约,再度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
而在“火力全开”的人工智能领域,成都更是打响了拥抱AI的“抢滩登陆战”——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相关企业破千家,实现“双千突破”;发布了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基金群,目标总规模约150亿元,举办产融对接会,帮助688家企业获得授信超105亿元。2025年,成都将力争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增速超30%,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站在5月4日这一时间节点,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的誓言犹在耳畔:“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当青年才俊在成都科创生态岛里调试系统参数,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攻关大模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奋斗,更是一个民族创新基因的表达、创新精神的体现。这片宽广的舞台上,青春与科技的交响曲愈发激昂,新时代青年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编辑:邱雨馨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