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电动态 >正文

锦言丨敢拼,电台主播也可以拥有上亿流量

来源: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2025年05月15日 11:35

我是刘子菡,播音名子涵,从业十二年,亲历广播事业从鼎盛期到如今迎接新的挑战,见证声波从收音机流淌进手机云端。如果说媒体融合是时代命题,那么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一场用声音作答的破壁实验。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5/15/c51cc841-6204-4294-8222-0da965de02f0.jpg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我们始终是离真相最近的亲历者、传递者。2013年芦山地震,刚毕业的我就参与了24小时不间断的特别直播。当直播间成为连接震中与外界的生命通道,我明白:新闻人的血管里必须流淌着责任感的红细胞。2018年——2025年,我多次以出色的表现完成随行省委领导考察的直播活动,在政策解读与民生诉求间架设了声波桥梁,让硬核的政务报道在电波里长出了柔软的触角。2025年成都市两会期间,由我和部门同事成立的报道小组打破往常的直播间坐播形态,以“1+N”的移动广播场景,以直播车作为载体,深入产业园区、社区一线、乡村田间,传递“民声”,为民“代言”,将“两会好声音”及时传播,让两会报道有“声”有色呈现。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5/15/20f5e291-d1c4-4cac-8857-228dce22432b.jpg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5/15/0988c310-a3b0-4276-baa7-09b81ba2f2ad.jpg

然而,这些年,我目睹过太多同事从主播台转向带货直播间,亲历过听众来信从雪片般纷飞变成零星几封电子邮件的落寞。当“广播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我们这些守着电波的人,像极了暴风雨中掌灯的守塔人——明知巨轮早已改道,却固执地相信这束光会照亮更多的人。

于是,当转型浪潮拍岸时,我选择做冲浪者而非旁观者。我把自己逼成“两栖动物”——白天在传统广播里守护新闻的筋骨,夜晚在数字海洋中打捞新生的可能。

第一板斧:给新闻熬粥

当发现早高峰的年轻人宁可刷手机也不开收音机时,我带着《十分钟新闻早餐》冲进喜马拉雅。

这可不是简单的“广播搬家”,而是一场自我革命:把时政硬新闻熬成温润的粥,把政策解读切成适口的小菜。每日清晨6:30,用十分钟黄金时间完成从国际风云到社会民生的精准投喂,在130个城市同步飘起“声音的咖啡香”。

经过两年三百一十天的破晓坚守,我的《十分钟新闻早餐》已伴随朝阳升起1040个清晨,用1040期精心烹制的新闻盛宴,在互联网空间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信息灯塔。当第一千零四十缕晨光穿透云层时,单平台播放量突破3.4亿次,相当于为每个中国网民输送过两次深度资讯服务。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5/15/e4f06cfb-c88e-4047-87a2-f76bd52d5f86.jpg

在数字洪流中,我用广播新闻人的执着将碎片化的黎明时光,锻造成国民级的晨间认知基建。而这背后,还藏着广播人的觉醒——听众从未远离声音的价值,是广播人需要调制出更适配时代的声波配方。

第二板斧:与秒针赛跑

在领导的信任与大力支持下,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互联网竖屏IP评论节目从《子涵评评评》到《就说一分钟》的升级与蜕变。从社区菜场的“预制菜进校园”争议,到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出舱细节解析,《就说一分钟》始终在民生烟火与时代脉搏间架设认知桥梁。当我们把政策文本转化为视听语言里的悬念钩子,将专家观点折叠进15秒的认知胶囊,严肃议题便拥有了穿透信息茧房的锋利刃口。当单期节目单平台播放量超800万时,我恍然大悟——原来传统广播人最值钱的手艺,是三十年磨出来的“内容纯度”。

第三板斧:破茧与摆渡并行

如今节目矩阵播放量已破1.4亿,但比数据更让我骄傲的,是证明了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另一种可能:不是被动等待机构赋能,而是以创业者姿态重建个人内容生态。

我依然会在意每篇稿子的句读平仄,但也学会了用数据透析用户情绪;仍然坚持新闻的“慢烹调”,但也享受着与网友即时碰撞的“快意恩仇”。

此刻,回望来时的路,那些标注着“特别直播”、“随行报道”的时间节点,那些标注着“播放量破亿”的数据峰值,都在述说着一个媒体人的进化论。

有时候收工时,我会在空荡的直播间停留片刻,当所有设备归于寂静,总听见某个遥远频率传来自己二十岁时的声音:“各位听众早上好,我是子涵……”这跨越时空的声波共振,或许就是广播人最珍贵的金声。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李玲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