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全国首发的算力券如何使用?这个管理办法征求你的意见!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算力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及成渝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定位的战略部署背景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于2023年1月正式出台,成为全国首个算力产业专项政策,创新提出“算力招商”“算力引才”“算力券”等举措。
记者2月16日获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年初出台的《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新经济委牵头制定的《算力券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所谓算力券,是指为促进算力资源消费而发放的权益兑换凭证。《征求意见稿》指出,为了推进算力赋能产业发展,建立以“算力券”为核心的算力中心运营统筹结算分担机制,算力券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工商注册和税收解缴关系均在成都市区域内的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等。
其中:
算力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算力需求方提供算力代算服务的技术服务机构。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规模须满足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
科研机构是指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以科研工作为业务核心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包括直属国务院、中央部委、大型国企以及各省市等的下属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是指经教育部备案的高等院校及其直属学院,包含大学、研究生院、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
《征求意见稿》明确,每年总计发放不超过1000万元算力券,算力券抵扣额度不超过算力服务支出费用的50%。其中,算力服务是指算力供给方提供给算力需求方使用的计算、存储资源,以及为适配算力使用提供的技术支撑服务。
符合申领条件的算力中介服务机构每户每年申领额度不超过50万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每户每年申领额度不超过20万元,科研机构每户每年申领额度不超过50万元,高校每户每年申领额度不超过100万元。
算力券申领使用程序
资格审查。算力需求方和算力供给方登录线上平台进行身份注册,填写《注册申请表》,并按要求提交相关资格证明材料。具体包括:企业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法人身份证、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无违法违规行为承诺书、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此外,算力中介服务机构需提供上一年度至少3个代算业务合同等开展代算业务的证明材料。
由专家组进行资格审查,过审后方可进行算力券申领。
算力券申领。算力需求方和算力供给方根据项目需要签订服务合同。算力需求方登录线上平台,上传服务合同,经确认后,系统自动发放算力券申领凭证。
算力券使用。算力需求方将算力券申领凭证提供给算力供给方抵扣相应费用,算力供给方向算力需求放提供算力服务并开具全额发票。
算力券兑现程序
兑现资料提交。算力供给方按照规定的兑现周期汇总当期服务项目资料,将算力券兑现材料递交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
算力券兑现周期原则上为每季度一次。
算力券兑现材料包括:
(一)算力券兑现申请表。
(二)算力券服务项目兑现汇总表,包括服务企业名称、服务项目名称、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等。
(三)算力需求方的资格审核材料。
(四)算力供给方与算力需求方签订的服务合同复印件,提交时须审查相关原件。
(五)算力服务收费情况的有效证明材料(包括算力供给方收取的算力券、开具的发票等)。
(六)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第一次申请兑现时提交,以后不再提交)。
算力供给方负责算力资源供给及技术支撑,并协助主管部门做好算力券的申领、使用等环节。
算力需求方为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是算力券的支持对象,负责算力资源使用。
政策实施前期,算力券采用线下申领方式,在线上平台开通后将采用线上申领方式,线上线下申领流程及所需资料一致,具体申领信息以申领通知为准。算力券有效期原则上为1年(当年年底前有效),过期自动失效,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