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交响乐展示成都魅力 交响套曲《成都》主题音乐会恢弘奏响
春熙路、太阳神鸟、杜甫草堂、武侯祠、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这都是“公园之城”成都最具标志性的名片。这一次,著名作曲家崔炳元与成都交响乐团合作,将这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谱成曲,用音乐的方式展现出来。2月17日晚,成都交响乐团22-23音乐季“交响套曲《成都》主题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恢弘奏响。
八个乐章,穿插三首间奏曲,容量巨大、风格迥异、色彩绚丽,成功地将成都诸多地标铺排在交响织体中,塑造出清晰、清新、清秀的音乐形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有亲切舒展的叙述。正如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卞祖善所言,希望《成都》能成为成都的交响乐名片。
八大乐章呈现成都特色 崔炳元曾花两年采风
当晚的音乐会,由作曲家崔炳元、指挥卞祖善、琵琶兰维薇、女高音张宇,联袂成都交响乐团一同为成都观众呈现。整个作品分为街景·春熙盎然、太阳神鸟、草堂随想、胜境武候祠、西岭山歌、青城天下幽、都江堰三赋、公园之城八大乐章,中间还穿插了三首间奏曲,将印有鲜明成都特色的历史名胜、人物通过交响乐展示出来。
在第一乐章“街景 ·春熙盎然”中,乐曲“开门见山”,以丰富多彩的多主题同时出现,表现出成都街景的热闹非凡。值得一提的是,演奏中还将“巴适得板”和“摆哈龙门阵”的语言音调为素材,经过声音提示,让乐队的各个声部来“说”出这两句地道的成都话。“这个乐章是新增的,我特意写的有趣味,避免沉重。热闹、繁华,通过多个音乐主题,侧面反映成都作为‘公园城市’所呈现出来的繁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崔炳元直言道。
“乐团要有自己的作品,要用属于它的交响乐语言来表现、体现、展现成都的文化、历史等等。”崔炳元对创作非常严谨负责,整个采风也历时两年之久。“既然是第一次用交响乐来描写成都,就要花气力、精力,同时投入情感,把它做好。不着急,也不浮躁,体现我们大西南文化的厚重和鲜活。”就像套曲中的乐章,都是通过长期思考后的选择。“有体现伟大历史的武侯祠,有体现伟大历史功绩、至今还造福成都的都江堰,有驰名中外的青城山等,这些带有符号性的历史、建筑,对于交响乐是非常合适的。交响乐,就像文学里面的长篇小说,可以展示宏大的叙事和宽阔的视野。”
作品全面升级 像极了一副美丽的长卷
交响套曲《成都》是崔炳元历时五年创作的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这次也是全面升级改版后的首次亮相。把之前的七大乐章改为八大乐章,第一乐章的“街景·春熙盎然”和第八乐章的“公园之城”是新增加的内容。“这是经过五年沉淀和修改,持续思考后的升级改版。这次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我非常高兴。”崔炳元坦言道。
记者发现,在第八乐章“公园之城”中,依照“公园城市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建设公园城市,体现生态价值”为主旨,体现了这一伟大而美好的内容。乐曲以大提琴和双簧管的“对话”开始,逐步有英国管、弦乐、小号等声部的娓娓道来,呈现出亲切、祥和的情绪。接下来一声川剧大锣,多个声部开始了市井生活的展示,最后以咏叹的音乐进行,表现出恢宏,美丽的憧憬。
对于交响套曲《成都》,著名指挥家卞祖善也非常兴奋。“八个乐章,三首间奏曲,1645个小节,这是我指挥中国交响乐作品,最长的一首。”在卞祖善看来,杜甫草堂、青城山、都江堰、公园之城,这些远古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场景,都通过交响乐的描绘展现出来,像极了一副美丽的长卷。“这次与成都交响乐团的合作也非常默契,大家对作品十分投入,演奏非常棒,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很是丰富。”
演出结束后,卞祖善寄语道:“希望大家想到成都的时候,就会想到这首交响乐。听了这首交响乐作品,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成都。就像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一样,作品与城市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