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海报|诗意成都的前世今生!
三月的成都,三分春意,七分诗意。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往今来,诗意如滔滔不绝的锦江之水滋养着成都。漫步在顺江路上,阳光下的碧波倒影在眼中,你突然想起了“锦江近西烟水绿”;登顶龙泉山,远眺万家灯火与车水马龙,不自觉轻轻吟诵起“万户千门入画图”。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诗词存在心中,某天在同一处景色面前有了生命,一瞬间,你感受到了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也因此明白了诗歌打破时间桎梏的魅力。
穿越古今,从不同时代的诗人眼中,其实我们能看见同样的成都。
看见青绿
少城花木称公园
冬日红梅夏日莲
在晚清儒士赵熙的《下里词送杨使君入蜀》里,他向友人描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成都风景名胜图”。其中提到,在少城,花木繁茂之地已经被开辟成了公园,园中景致,要数那冬梅与夏荷最美丽难忘。
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人们从自然中开辟城市,规模逐渐向外扩张,将成都发展成为了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但高楼大厦并没有吞噬曾经少城花木繁盛的景色。当代诗人刘宗银在《成都那片绿》中写道:
成都那片绿
宛若灿烂的彩练
一层层,一圈圈
系在条条环城路的腰间
闪烁着耀眼的光环
给城市增添五彩斑斓
今天的成都,已经不仅是少城花木之景,在超过1500个公园里,在总长100公里的环城绿道上,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看见繁华
曾城填华屋
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笙簧
这段节选自《成都府》的诗句,也是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佳句。杜甫初到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看到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里树木苍苍,街道上人声鼎沸,整座城市歌舞升平。想到自己从此定居于如此繁华美丽的大都市,感到十分喜悦。
后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成都的繁华持续千年,也让今天初到这里的诗人为之惊叹。斯洛文尼亚诗人芭芭拉· 波加奇尼克在《成都》一诗中写道:
成都,你的摩天大楼
多如城市上空一天的雨滴。
人流,像光的震颤
往复于高级店铺
GDP迈上2万亿、超级商圈接连爆发、全国首店纷至沓来,种种成果正让今天的成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诗人们所见的繁华不仅来自于自然的馈赠,也来源于成都人的接续奋斗。
看见宜居
我欲归寻万里桥
水花风叶暮萧萧
芋魁径尺谁能尽
桤木三年已足烧
苏轼送别好友到自己的家乡成都做官,他在《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一诗中说:看!万里桥边、风景绝胜。水边的花、风中的叶,在日暮夕阳中,构成了清远的川西田园山水图。还有那肥大美味的芋头、三年即可长大做薪的桤木,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他告诉友人,蜀中富饶,天府繁盛,足为隐居终老之资。
对于成都的宜居度,委内瑞拉诗人费雷迪·楠斯对东坡也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情。他在《干杯》一诗中说:
成都
好一座让你享受悠闲生活的绝佳城市
我曾想尽心遥敬千杯
无奈锦城夜晚太短暂
但你给了我梦中的温柔乡
让我可以在这里酣畅淋漓
干杯,敬那些即将启程的人
干杯,敬那些将要到达这里的人
看见美味
大家都道东坡痴迷美食,你可知陆游也是一枚标准的吃货。他在《蔬食戏书》中写道:
新津韭黄天下无
色如鹅黄三尺余
东门彘肉更奇绝
肥美不减胡羊酥
虽未正面描写新津韭黄的味道,但却以一句“天下无”表达了他对成都美食的赞美。羊肉本是人们认为最美味的食物,故有“鱼羊之鲜”一说,而诗人认为成都东门的猪肉“肥美”胜过塞外的羊肉,可见其对成都美食的喜好之情。
今天,成都依然以美食之都著称,当代诗人熊焱在其《锦江三题》组诗中,将成都最为繁华的春熙路,比喻为让无数人心神向往的美食——火锅。
行人熙熙攘攘
就像锦江上涨的春潮在推挤着波浪
起起落落的声响
如同滚烫的火锅
沸腾着红红白白的麻辣味
从中听到的乡音
那便是血液中
根深蒂固的味蕾
麻辣鲜香,那便是成都人对家乡的眷恋,也是成都美食走向世界的名片。沸腾的火锅,不仅升腾起食材的香味,更承载着这座城市浓浓的烟火气。
看见雪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推窗见雪山,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就有这样一扇“窗户”,也许就是在某个春日清晨,他推开窗,看见雪山在阳光照射下,银光灿烂,让他写下了《绝句》中这样的千古名句。
成都是全球唯一一座能遥望7000米级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大都市,天气晴朗时,人们在成都各地都有可能瞥见巍峨峻岭。至今,在城市中遥望雪山这样的震撼,已经融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当代诗人雍也的《在东山》一诗中记录了这样的美景:
夕阳在百里之外的
西岭雪山上一步一回头
深情缱绻的目光
穿云破雾而来
在一脸红晕的东山上
久久留连
成都与雪山,从古至今一直有着某种独特的关系和默契。雪山,也成为了成都传承千年的文化印记。
品味茶道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茶的故乡”的美誉,一直以来,诗与茶都密不可分。成都蒲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其中“雀舌”茶早在唐代就已名扬四海。唐宋时期,蒲江的茶马古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蒲江人、文学家和思想家魏了翁非常关心蒲江茶叶生产,他在《贺新郎·汉使来何许》中写道:
见说山深人睡稳
细雨自催茶户
当代诗人喻言则用《在成都的茶馆》描述了成都的茶文化:
一杯竹叶青
从日出泡到日落
从唐朝泡到如今
茶客的躺姿未变
只在宋朝时翻了个身
“每一颗绿芽都是一颗道心”
声音轻飘飘
仿佛传自青城山幽幽的丛林
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茶文化在成都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大街小巷中的茶馆,最能体现成都慢生活的精髓。
听见妙音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一首《赠花卿》将彼时锦城的歌舞音乐之繁荣描写得淋漓尽致。丝竹并奏,五音繁会,乐声优美,不绝如缕,其清柔者与和风而飘荡江干,其高亢者偕白云而上达九霄,写出了乐曲之美妙。当代诗人彭志强在《琵琶伎》写下:
如果时间是一把可以回卷的长尺
我想回卷到音乐自由的刻度
着唐装,吟唐诗,让你重返荣光
如果非要大醉才能让体内的水倒流
我想灌醉天下人让所有的水回响
让你海阔天空
锦城作为歌舞之城,有“弦管歌诵……昼夜相接”的习俗与繁荣,如今的成都也仍旧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之都,更是一座音乐氛围浓厚的“爱乐之城”。
看见文明
名都真个极繁华
不仅炊烟廿万家
四百余条街整饬
吹弹夜夜乱如麻
成都的繁华,从扬雄和左思的《蜀都赋》以降,到历代的史书笔记、诗词歌赋都有记载和咏赞。
吴好山这首《成都竹枝词》写于咸丰初年,当时成都户口已有约二十万户,以平均一户五人计算,人口已近100万人。以此为基底,这首诗展现了成都城的人烟稠密、恢宏壮丽、繁华璀璨。虽然街道众多,但仍然十分整洁,大多平直整饬,断头路极少,作者对此十分赞扬。同时也称赞成都为音乐歌舞之都,日夜歌舞升平。
文明这份内在气质,成都古已有之,随着天府文化传承至今,依然是城市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色列当代诗人、翻译家阿米尔·欧尔来到成都后,就写下了一首《成都的水印》:
小巷黎明时
环卫工已在清扫
昨日的堆积
溪水岸边上
杨树低垂
轻蘸湖光天色
凤凰树枝头
欢鸣声如箭射出
鸟儿飞向何处
今日的成都,背街小巷华丽变身,公园绿道贯穿城市,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一幅幅画面,汇聚成一道道文明的风景线,城市的美丽蜕变,为市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看见诗意
浣花溪里花多处
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
晚唐诗人雍陶是成都人,这首《经杜甫旧宅》,说明当时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时间沉淀,杜诗作为诗歌的高峰、文化的丰碑,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诗人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创作得益于杜诗的滋养,又进一步强化了杜甫及其诗作的宝贵与不朽。
过去几年间,成都国际诗歌周已经成为诗人们所熟知的诗歌盛会,来自海内外的著名诗人,以诗歌致敬这座诗意的城市。他们同样折服于杜诗的风采,曾两次荣获威尔士国家诗人的艾弗·格林在杜甫草堂采风时写道:
此地曾是诗圣故里
他的诗凝练有力
如城中日光
今日诗人慕名向往
仍然在啧啧称赞
这文雅之光
李白、杜甫这两座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都与成都结下不解之缘。苏轼、扬雄、司马相如、韦庄、陆游、范成大、薛涛、花蕊夫人、杨升庵,一个个在历史的天空中灿若星辰的名字,也与成都紧密相连,无数诗人们为这座城市创造着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时光深处的成都与今天的成都,在诗歌里相互映照。今天的成都,古老的文脉传统正闪耀全新的文化活力。今晚,2023·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即将启幕,杜甫草堂依然是本次活动的分会场之一,世界级的国际诗人、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是否会创造更多佳作?我们无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