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慎终追远寄相思 让清明更“文明”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将至,各地逐渐迎来祭扫高峰,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逝去亲属的哀思和敬意。然而,原本以情相系以心相念的庄重寄礼,却因一些不文明现象变了味道:蜂拥祭扫造成的拥堵、焚烧纸钱造成的火灾、斗富攀比背后的封建迷信盛行……提倡文明祭扫是对陋习的摒弃,是对真情的保留,更是对清明重“情”而不拘“形”真谛的回归。
为逝者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思念、种植一颗绿树寓意新生,“水溶祭情”、“丝带寄思”……现如今各种形式的祭扫服务也让环保、生态、文明的祭奠理念深入人心、付诸于行。3月15日,成都市民政局向广大市民发出清明节祭祀倡议,倡导礼厅祭祀理念,采用鲜花祭祀、网络祭祀、居家追思、植树缅怀等绿色环保方式,在缅怀与追思中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祭扫的形式一直在与时俱进,人们缅怀先人的载体也更加丰富,在感谢岁月、珍惜生命、释放情愫中,人们也将获得更强的前行动能。
清明祭扫讲仪式,重内涵,更要文明。历经千年传承演化,清明早已沉淀成一种文化习惯,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家国情怀的内涵不会改变,安全、文明也应是不变的要求。祭扫的方式不同,但应遵守的文明礼仪是相同的,这是对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对祭奠对象最好的尊重。
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文明低碳祭扫的践行者,“心祭”胜于“行祭”,对于逝去的人来说,被记在生者的心里就是最好的怀念。绿色祭扫、文明祭扫,既是时代需求,更是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使清明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让祭祀陋习为文明新风“让路放行”,让“清明”更“清净”,才是对传统节日清明节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