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①丨重点片区开发:跨行政区合作的动力在哪里?

来源:全媒体新闻中心 2023年04月21日 08:07

编者按:“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调整”、“产业建圈强链”,这是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概括出成都如何让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做优做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如何让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如何优化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聚焦成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展示一幅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今天重点关注的是重点片区开发的关键问题。

168199963324486.jpg

去年7月,成都提出“三个做优做强” 24个重点片区建设,这对提升城市位势能级、重塑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对成都城市发展格局的一次“全新设计”,也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的重要窗口。 

九个多月后的今天,24个重点片区建设进展如何?在探索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路径上,有哪些创新经验?又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呢?

近期,成都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对高新区、郫都区共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区,高新区、双流区共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

168197642310424.jpg

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寄托成都产业发展梦想

27岁的邓康成家住郫都区德源街道,上班地点是位于成都高新区(西区)的西门子公司。他在车间从事贴牌工作,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更让他高兴的是通勤便捷,上下班各步行100多米,就能坐上蓉2号线有轨电车,直达公司和家。 

1681976448404335.jpg

▲ 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郭辉勇

郭辉勇,重庆开州人,已在成都工作36年。他是创业板A股上市企业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总部设在成都高新西区,在郫都区成都现代工业港南片区建立了子公司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它新型材料、稀土永磁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郭辉勇需要高新郫都两边跑,但他并不觉得麻烦,因为母公司和子公司相距不远,业务每年都在增长,2022年,仅子公司“银磁材料”就实现销售收入2.9亿。 

地铁5号线一二期南端的尽头是回龙站,距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还有近三公里的路程。虽然有公交接驳,但园区有一万多名员工,他们的通勤遇到了问题。高新、双流两区通过高峰时段加开公交车、增加共享单车投放等方式,来解决潮汐式交通的困局,但大家很期待地铁5号线三期工程开通运营,这样可以直达天府生物城。 

24个重点片区建设,其中大部分都是跨越了行政区的边界。如何解决交通、住房、就医、上学等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问题,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招引促建,精准匹配土地、资金、能源、载体等资源要素,是摆在开发者面前难以回避的大事。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成都要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近日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明确成都着力布局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等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 

1681977110814396.jpg

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在哪里?就在高新区与郫都区共同打造的64.2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共建区,它归属于一个更大的片区,那就是作为24个重点片区之一的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该走廊长28公里,涉及郫都区、高新西区、温江区、青羊区四个行政区。 

这是一条支撑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走廊,沿岸聚集以华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科伦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中航工业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以中电科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以成都科幻中心为代表的科幻科技等高新产业,汇聚3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4所高等院校、80余所科研机构,2022年产值已超4000亿元,到2035年产值将超1.2万亿大关。 

目前,成都正加快编制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届时,该走廊将与锦江公园带、环城生态带,一同形成成都“一江一河一环”空间结构。郫都区为配合走廊建设,规划了106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以此带动城市升级、乡村振兴。 

1681975816689930.png

▲ 崛起中的科创新城

郫都区科创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刘旭介绍,郫都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与成都高新区联手打造1361亩的“高新—郫都合作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已聚集成都智算中心、东材科技、瑞波科等一批“153”(投资100亿、50亿、30亿)重点项目,跨区域布局电子信息生态链企业20余家,带动共建区规上电子信息企业产值超4000亿元,形成了“1+1>2”的共建效果。 

1681976028722620.jpg


▲ 成都智算中心

塔吊林立、大型机械车辆穿梭,东材科技项目工地,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火热朝天的建设场景。空中俯瞰,钢结构仓库一字排开,钢架包裹的厂房“向上生长”,蔚为壮观。 

“项目一期去年10月开工,今年4月底厂房封顶,预计10月份试生产,年底正式出产。”东材科技项目负责人邱天介绍说,项目投资56亿,占地130亩,建成后有4条生产线,出产丙膜和光学膜,年产值可达10亿。 

1681976618883381.jpg

东材科技快速建设的身影,是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高端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按照“园区共建、项目共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坚持两区齐抓共管,各方协同推进,构建全域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区域发展格局。 

郫都与高新区携手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创新“领导小组+执委会”运营管理模式,建立联席会议、日常调度、问题会商等制度,及时研究推动园区建设各种事宜,形成两区高层紧密互动、部门常态化联动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发展合力。 

双方合资建立专业运营机制。高新区、郫都区按照6:4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负责共建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成本收益分担分享机制,为共建区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模式。 

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政策”、郫都区“土地+配套”优势,明确由高新区主导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产业发展;郫都区主导项目供地、设施配套、社会管理,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基础设施联建,提升园区承载力。

 高新区、郫都区坚持“一产业一链长一专班”,协同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链。突出“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从土地保障、创新服务、生活配套上发力,形成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协同高新区,围绕京东方项目,靶向招引光学薄膜、背光模组、触控模组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刘旭告诉记者,两地将加速构建“生产企业+基础配套+公共平台”的高效协作产业生态体系,提升本地配套率,形成“半小时”配套供应圈,打造全球柔性电子产业高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三大改革创新可复制可借鉴 

共同的产业发展诉求、互补的产业资源禀赋是实现跨行政区合作的前提,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实现跨区域高效合作的保障。 

成都高新区常年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较强的成果转化策源能力,构建了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体系;双流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承载空间、健全的社会管理组织和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 

1681976676538598.png

早在2016年3月,高新区和双流区以“优势互补、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路径,以“管委会+专业公司+业界共治”的组织架构,合作共建总面积44平方公里的天府国际生物城,成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的成功范例。其探索的三大改革创新经验具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决策机制创新。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同样按6:4比例进行投入,构建“高新区主导经济事务、双流区主导社会事务”的“双主导”合作共建模式,形成“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体制,以及“合作共建领导小组会+领导小组执委会+管委会办公会”三级决策机制。

 运营服务创新。不断深化扁平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模式,保障区域内高效运行,两区按照“能授尽授”原则,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将企业服务、城市管理等62项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至生物城,打破企业获取各类资源要素和政策服务的地域约束和行政壁垒,形成跨区域高层协商和跨组织部门协作的运营服务机制。

 内部管理创新。生物城管委会将体制内外人员拉通使用,交叉任职、经验互补,建立市场化“OKR+KPI”绩效管理模式,统一目标追责问效,并持续关注绩效形成过程,形成体制内干部和社招干部求真务实、责任共担、争先评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降低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制度成本,提升园区管理运营整体效能。

 此外,天府国际生物城15亿元母基金为核心,全力构建“1+2+X”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群体系,“1即母基金为核心”,“2”即围绕“市场化+政策性”双轮驱动,“X”即与国际国内头部机构和高能级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群落,现各类基金规模已超百亿。 

1681976556158177.jpg

▲优赛诺公共事务总监 姚喆

“对我们这些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来说,生物城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一是场地,二是资金,三是人才,让我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办企业。”优赛诺公共事务总监姚喆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天府国际生物城累计落户项目200个,引进诺奖团队5个、院士级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聚集在研药械品种159个,在研I类新药81个,其中43个进入临床,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第一梯队。被德勤、生物谷、生物探索等机构评为“中国生物医药最佳园区”“中国生物医药最具潜力园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亮点十大园区”“四川十大产业园区”。

 24个重点片区的建设,在成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涉及到各行政区协同发展,难免会存在土地供应紧张、能源保障乏力、公服配套不全、招商引资扯皮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商谈,想办法解决,完善合作共赢的机制。 

1681976707923671.jpg

从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和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成都24个重点片区,正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建设导向和“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建设理念,持续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基本功能、特色功能,既尽力保障必要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又创新搭平台、给机会、添动能,实现政策多向发力、上下良性互动。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