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评论怎么做?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做客高朋学堂分享经验
短视频时代来临,流量成为了走红密码,新闻产品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让新闻理念融入新媒体表达?4月23日,高朋学堂请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晓阳,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答疑解惑。
课堂上,宋晓阳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视频和片子有什么区别?有人回答拍摄方式不同,有人说播出平台不同,也有人说主题不同……最后宋晓阳揭开了谜底——分享。如何让新闻产品快速走入寻常百姓家,让观众更易接受和分享,短视频评论、Vlog模式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短视频新闻评论怎么做?宋晓阳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好评论需要好写手,出品速度快;评论文稿是用来观看的,不是用眼睛读的;社交热点是选题重要范围,新闻热点是媒体任务;2-3分钟的评论,500字左右的文稿即可;画面的呈现;强势的声音表达者……宋晓阳说道,新媒体人首先要改变写作方式,要从书面语言转变为视听语言,调整文字节奏感。在流量裹挟,人人都清醒的状态下如何做到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是新闻人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给思考方向,而不下定义。”
另外,宋晓阳在课堂上分享了vlog新闻现场报道的做法。vlog作为时下最新潮的形式,创新了新闻产品的表达方式。“原来的镜头是要求稳的,现在的镜头是要求不稳,有一种沉浸式的观感。”除此之外,宋晓阳分享到,vlog最重要的还是叙事方式——“三段论”:开头说目的,主体是过程,结尾是感受。传统媒体转型的难点就是人格化表达、感受型信息。什么是人格化?宋晓阳说道,“说到苹果我们想到了乔布斯,说到格力空调我们想到了董明珠,不可复制、唯一性就是人格化,所有的信息要有感受,情绪型信息在内容里会让受众更有接收力。”
分享欲强的作品一定是跟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要做到有网感、有分享欲,创作者要学会在情景、行动中叙事。“如今,记者在镜头前的姿态、语言、呈现方式跟以往有很大差别的,不是播报不是主持,而是讲述,让严肃新闻变得接地气,做到‘草料视角’而非‘上帝视角’。”宋晓阳解释道。
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在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在场记者收获匪浅,纷纷表示将继续发奋学习,在长期的积累中创作出更好作品,做出更易受众接收传播的好新闻。
相关资料:
宋晓阳,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新闻评论员、资深媒体人。《晓阳特训营》专业公号创始人。喜马拉雅《如何成为职场表达高手》主讲人。主要著作有《大小屏现场报道案例分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如何有逻辑地表达》、《完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