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女孩被冤枉偷文具 别让悲剧重演
4月22日,江苏扬州一家文具店老板称一名8岁女孩偷了一卷胶带,并要求搜身。孩子的爷爷相信孙女是清白的,可老板依旧不依不饶,态度强硬,直到警察到场后调取了监控,才证实孩子并没有偷东西。
视频被孩子妈妈发到网上后,立刻引发网友强烈谴责,有人还在这家文具店门口放了白花。迫于压力,23日上午,店主发布视频公开道歉。
看到这条新闻,我一下就想到了去年11月,发生在贵州毕节的一件非常类似的事情。当时一名11岁女孩在一家文具店选购了3.6元的商品,老板娘坚称她没有付钱,还强行搜查了女孩的书包。尽管跟女孩同行的另一名女生证明,她是付过钱的,可店主仍然不信,还把女孩的照片贴在文具店门口进行“悬赏”。在强大的压力面前,这个女孩最终选择了跳楼轻生。
回顾两件事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开头,但一重要因素的介入,让它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个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毕节的那名女孩,当时是跟同学一起的,两个小学生,在被一个成年人指责偷了东西后,几乎没有任何应对的能力。而扬州的这名8岁女孩,是跟爷爷一起的,事发后爷爷也坚定地站在了孩子这边。在爷爷的坚持下,警察赶到了现场,这时就不是店主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孩子了,孩子的身后站着一群成年人。有了信任和支持,也才有了对抗的底气。不光是孩子,谁都最怕被人冤枉,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小六子也是用了一种惨烈的方式来自证清白。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生物实验,将六只苍蝇和六只蜜蜂放入一个长颈玻璃瓶里,将瓶子水平放置,瓶底朝向窗户,看看谁先逃出:苍蝇从与窗户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终全部撞死,因为蜜蜂不相信出口不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成年人不妄下结论,选择用证据来做判断,就是为他们找到一个通往光亮的地方,不用被笼罩在有苦说不出的黑暗中。
有教育专家曾经说,冤枉,是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快方式。这会让他们感受到最强烈的孤独,在内心选择不信任这个世界。即便怀疑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也应该私下地,谨慎地先了解清楚情况再说。被冤枉的滋味谁都不好受,当你稍微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说到底,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