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倒闭、老板换人?五一民宿现涨价毁约潮 多家平台回应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有关“民宿涨价毁约”的话题,却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
据媒体报道,日前,杭州的邓女士预订了一家民宿,当时民宿在做促销活动,加上平台优惠券,她以每晚100多元的价格抢下了五一期间的三间房。不久后,邓女士突然接到民宿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民宿在装修,希望她能主动退订,平台可以赔偿100元代金券。
就在邓女士一边联系客服协商,一边继续查看房源时,她突然发现这家民宿在其他平台上出售同日期的同款房源,但是房价已经涨到了500多元一晚,这时邓女士才意识到,“房源有,只是不想卖给我了。”
邓女士认为,自己当时参与促销活动,“捡漏”了房间,商家自然不乐意。最终,考虑到强行入住双方也会不愉快,邓女士接受了平台1:1的赔付,选择了其他房源。
装修倒闭,老板换了,亲戚来了......
为了毁约,民宿“蛮拼的”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发帖分享房间被退订的经历,民宿的借口五花八门。
有的说“店面转让”,有的说“拆迁”,还有的说,五一期间亲戚朋友从外地回来,所以房子不对外出租了。总之,都是希望网友尽早取消订单。
郑州大学生小哲也有类似的遭遇,旅店给出的理由是:“换了老板,在装修。”小哲称,“我直接联系客服,客服与旅店协商不成后,给我安排了附近的其他酒店,还补了房间差价。”后来平台对那家旅店进行了相应处理。
但平台的处罚能在多大程度上规范民宿的行为?对此,小哲表示很无奈,“平台对我订的旅店做了处罚,1.5倍罚金还有降低流量处理,但比起五一的盈利,商家肯定还是愿意接受处罚的,况且没了这个平台,还有其他平台。”
多个平台回应民宿临时“毁约”
将承担最高首晚房费3倍差价
4月24日,针对近期有网友反映预订的民宿遭遇临时“毁约”的情况,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回应称,将坚决保障消费者权益。
当日,携程表示,作为平台,严格按照《电商法》和《合同法》规定,为消费者提供酒店代订服务。消费者提交预定订单后,若出现酒店(供应商)确认后推翻或到店无房的情况,携程会按照消费者意愿,协助取消订单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平台将与酒店协调为客人安排原标准或以上级别的房间入住,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差价金额上限为原订单首晚房费的3倍。若无法安排客人入住原酒店任何房型,携程会帮助客人预订附近同等酒店,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差价金额上限为原订单首晚房费的3倍。
美团民宿客服表示,“五一”期间的民宿订单毁约、房东坐地起价是违规行为,任何商家产生订单的违约行为均会受到相应的罚款;其次,对于客户,美团会按照对外的客户保障进行赔付。
飞猪、小猪民宿表示,如出现民宿商家“毁约”情况,飞猪、小猪民宿将第一时间与客人沟通核实情况,并根据平台用户保障规则,安排客人入住附近同等级别民宿或更高级别的民宿房型,并由平台或商家承担差价,差价金额最高为首晚房费3倍;若客人决定不再入住,则将与其协商,在全额退款的基础上,最高赔付首晚房费。
律师:恶意退单可能涉嫌欺诈
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本来无可厚非。但已经成交的订单,怎可任意毁约?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律师认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因此民宿酒店等不得擅自变更酒店价格甚至虚构价格,更不能擅自解除和消费者的约定如订房合同,民宿酒店“无良”毁约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有权要求民宿酒店继续履行原来的订房订单维持原价。
朱觉明称,如果因为民宿酒店擅自解约导致消费者另行订房产生损失的,该民宿酒店除了应当退还已付款外,还应当支付消费者另行订房导致的差价损失。如果民宿酒店虚构解约理由、虚构价格等以谋求差价不当利益的,该民宿酒店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该民宿酒店还应当另行赔偿消费者三倍的损失。
疫情期间亏怕了 但涨价也要合情合理合法
对于酒店民宿价格暴涨,除了供需关系的变化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酒店民宿本身的经营状况。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国内酒店业普遍业绩承压。
据媒体报道,2022年三大酒店集团去年仅锦江一家盈利,华住、如家共亏损超20亿。亏损的同时伴随着“关店潮”,据统计,锦江酒店2022年开业退出酒店380家;华住集团2022年共关闭门店539家;首旅如家虽没有公布关店数量,但全年公司新开店数量879家,综合净开店数量仅为67家,这意味着关闭门店数超800家,三大巨头合计关闭酒店数量或超1700家。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小成本民宿在疫情期间更是举步维艰。有媒体报道,城市民宿整体经历了2020年4月,2021年2月和2022年5月三波倒闭的小高峰。如此看来,经过一场大浪淘沙,好不容易迎来“春天”的酒店与民宿势必希望借黄金周大赚特赚。
酒店实行市场调节价,只要明码标价就不涉嫌违法违规。但作为服务业,酒店和民宿真正能够长久经营的基础是品质与信誉。无论是“报复性涨价”还是花样频出的“毁约”,都是在亲手破坏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正如央视网评论所言:“受困于疫情而经营惨淡,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宰客,不能干违规的事,更不能无视法律约束而乱来。为了把损失的钱捞回来,就搞歪门邪道,采取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势必背负法律风险,也会吓跑游客。事实一再证明,缺乏契约精神,迟早凉凉。吃相太难看,后果必然难堪;善待游客,才有真正‘钱途’。”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潮新闻、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