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② | 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案例评选的战略考量
【编者按】“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调整”、“产业建圈强链”,这是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概括出成都如何让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做优做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如何让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如何优化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聚焦成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展示一幅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今天重点关注的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举措和成果。
改革创新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题中之义。4月25日—27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蓉举办。其间,2022年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案例将隆重登场。
此次案例评选有怎样的战略考量?各领域先行探索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如何?普通市民群众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又收获了怎样的幸福?
连日来,记者深入参评改革创新案例点位,实地走访、学习调研,与普通市民群众、创新创业者、市级部门、智库专家深入交流,深度解析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的“成都标准”“成都方案”。
暮春时节,蓉城依然美得丰盛。
这美,装点着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山水间的农家——常驻新村民和候鸟“新村民”回乡创业,共建未来乡村公园社区;这美,呈现在金牛区西南街居民的脸庞——曾经的“稀烂街”变身为烟火气、市井味的老西门“样板间”; 这美,盛满崇州农民的粮仓——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3年正增长,农民腰包越来越鼓;这美,蕴含在温江区一条条政务“提醒服务”的信息中——一项“小切口”式的微改革,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这美,烙印在彭州、青白江货车司机的心坎上——“蓉欧驿·蔬心驿站”暖心之家让他们更体面地从业、更有尊严地生活……
一点一滴的小美,汇聚成这座公园城市的大美。
事实上,上述内容都是参与2022年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案例评选的候选案例。
此次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既是贯彻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部署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现实需要。“案例评选坚持以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尺,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在介绍开展案例评选情况时表示,“这必将进一步提升‘公园城市’的美誉度、提振‘成都改革’的精气神”。
(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担负的最重要政治任务、肩负的最重大时代使命、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鲜明生活特质、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深远的战略考量。
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要探索创新、先行示范,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因此,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征程中,能否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和魄力,能否继续在破除体制性弊端、机制性障碍的“深水区”“无人区”取得新突破,已成为未来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2022年3月,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大会指出,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当好‘试验田’、闯出新路子”。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3次会议强调,要“对表对标党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加快推出一批支撑性、前瞻性、原创性、原动力的改革举措,以深层次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在成都,改革攻坚、创新突破成为全市上下高度一致的共识。
(二)
从“首提地”的理念指引,到“示范区”的实践探索,成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时代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发展目标、“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发展定位和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着力”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谋划推出完善重点片区融合开发机制,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完善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机制,完善土地利用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等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以重点带全局,全面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用心用情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公园城市画卷,“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人民城市为人民。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要锚定共同富裕方向,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
蒲江县铁牛村 图源:新华社
水车、河流、徽派建筑……走进蒲江西来镇铁牛村,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到了江南水乡。作为成都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试点,蒲江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村庄生态资源禀赋、田园产业根基和社区治理基础,探索规划、人才、机制、共享新路径。如今,铁牛村吸引60余名常驻新村民和300余名候鸟“新村民”回乡创业,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才是家的感觉。”在铁牛村当上“新村民”的北方大汉王师傅,每每听到大家叫他“老铁”时,内心都很满足。“叫老铁说明这人仗义、靠谱。在这里看漫山的绿,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新鲜的瓜果蔬菜,邻里间守望相助,真的是我梦想的田园生活。”
杏园。 图源:人民网
在成都中心城区,始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很长一段时间都给人以“破、烂、差”的印象,被群众嘲讽为“稀烂街”。金牛区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和城市形态老旧、业态低端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提质、社区商业升级和人文价值转化等工作,最终探索出打造超大城市老旧片区综合治理的“西南街模式”。
在居民刘桂英心中,如今的社区很温馨、很亲切,“住在这里方便、舒心,大家关系好,街坊邻居和社区干部都成了朋友。”
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认为,“这两个改革创新实例,体现出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了‘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努力在提质‘幸福城’中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这与《总体方案》中提出的示范区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崇州紧扣“三个做优做强”,建设以天府好田、天府好粮、天府乡游、天府乡居“四大工程”为支撑的“天府粮仓”示范和窗口,统筹推进粮油产业建圈强链,构建起“种业+园区+科研+加工+市场”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创新推进种源保护、商业研发、规模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探索校地院企联合研发机制,这很好地实现了粮食从田头到餐桌的生产服务一体化。”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年表示,优质粮油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天府粮仓”品牌得以重塑,绿水青山“底色”变得更亮、金山银山“成色”变得更足。
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温江区以企业和市民获得感为标尺,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提醒服务”品牌,以“小切口”式精准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终端见效。
温江区提醒服务智慧平台 图源:人民网
北京某投资集团2018年进入温江,已经完成好几个项目建设。公司前期部经理谭先生表示,“能有这么高的效率,都得益于温江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果没有他们的提醒和服务,我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项目的建设。”
这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看来,“从市民和企业的角度出发,突出需求导向,前移服务起点,开展事前提醒,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和企业经营风险,在提升企业、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又体现了城市温度、彰显城市态度。”
深度解析这些改革创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已成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关键词、高频词和重点题。
(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委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安排部署落地见效,系统梳理总结各领域先行探索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成都组织开展了此次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
曾明友介绍,“我们组织开展案例评选,也就是为了把公园城市的‘建设实物量’亮一亮、‘制度性成果’晒一晒、‘创新性成效’比一比。”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杨书兵表示,成都坚持以系统集成改革为带动,站位全局、主动试、大胆闯,推出一批具有支撑性、前瞻性、原创性、原动力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全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成都标准”,贡献“成都方案”,具有开创性意义。
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聚焦聚力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点工作,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切入点,为成都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大改革动力。
看见公园城市的模样,感受改革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