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③ | 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何以示范
【编者按】“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调整”、“产业建圈强链”,这是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概括出成都如何让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做优做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如何让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如何优化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特别推出“成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聚焦成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展示一幅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今天重点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如何示范这个重大命题。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一部人类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人类探索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赓即,《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
成都,这座承载着2300余年历史文化的名城,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总体方案》明确了“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5年来,成都市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创新突破,深入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时值《总体方案》印发一周年之际,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在蓉城大地徐徐展开……
图源:成都公园城市公众号
全面建设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总体方案》中,“生态”置于首位。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示范区建设,不是大拆大建、贪大求快,也不是“摊大饼”式无序扩张,需要坚持精明增长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提出,以“三个做优做强”为牵引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发展格局,在城市有机更新、旧城改造中系统治理“大城市病”,注重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而言,成都通过全面提升五城区功能品质,推动存量空间高品质更新、增量空间高标准建设等行动,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
成都平原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成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逛街的出行习惯。根据综合交通调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慢行比例达47.5%。然而,现有城市街道大多是以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性空间,机动车交通过度挤压街道慢行空间,出现慢行安全难以保障、街道空间尺寸不宜人、沿街风貌品质不佳等问题。2019年,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编制《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提出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
“这项改革聚焦与市民生活最为密切的街道空间,着力破解以车行交通为主、慢行安全难以保障、街道空间尺寸不宜人、街道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问题。”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潇表示,“通过改革创新,设计管理空间拓展到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统筹红线内外的各类要素,让街道场景成为了承载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为此,成都划定了城市15条主要干道和31个重点片区内街道,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实施先行先试。如今,在全市范围内呈现了枣子巷、望平坊、交子大道等一大批高品质街道生活场景,逐步形成了“街道一体化”规划建设治理的社会共识。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成岗表示,通过创新探索,推动形成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与建设机制,成为成都打造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塑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五绿润城”行动、“百个公园”示范性工程、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举办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正成为成都深入落实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的具体行动。
全面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是市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总体方案》要求,成都要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的经济活力,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示范区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更不是 “公园+城市”、多建公园、多造景、多植树,需要统筹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集约发展、内涵增长。
成都提出,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调整“四大结构”,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持续提升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着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最新出台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明确,将着力布局构建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予以重点推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的就是要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天府动力源(青羊航空新城)是全国同时拥有主机所、主机厂的五大航空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也是成都确定的24个“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之一。作为一个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片区,如何统筹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趋势和城市功能重塑,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当地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实践中,青羊区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航空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建设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创新、要素、协同三重生态构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强化片区综合开发、功能集成复合,提升综合承载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2年,片区航空产业企业数量达到126家、增长52%,实现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60亿元,占全市60%以上。片区“一心一城、多园多点”总体布局全面呈现,进入从“点题”到“破题”,再到“全面起势”的跃升突破阶段。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建表示,以产业链建构、生态圈集聚、人城产融合三向发力打造宜业生态,做强航空优势产业核心功能,创新探索片区融合开发新机制,其成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复制推广价值。
此外,成都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质打造幸福成都;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加快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面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全面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总体方案》提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
示范区建设,不是“就管理谈管理”,不能出现“只见物不见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需要统筹好管理和服务、共治和共享的关系。
成都提出,要探索大城善治路径,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提质增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城市越大,责任越大”,如何满足千万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如何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各取所需、和谐发展,这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不得不破解的时代命题。
2018年以来,成都统一开展社区网格划分,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然而在对基层疫情防控、安全风险排查等工作的复盘反思发现,网格作为基层治理最末梢的微观单元,仍然存在着党建引领不足、单个网格覆盖户数过多、社会参与不够、网格员单打独斗等问题。
针对上述痛点,成都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变化,探索具有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创新导向的党建引领“微网实格”社会治理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微网格1.2万个、配备网格力量1.5万余人,服务关爱特殊人群2.1万余人。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开胜表示,在智慧蓉城框架下,打造“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集成风险防控和民生服务治理场景,初步构建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隐患发现体系,有力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全周期管理是成都一直秉持的城市治理理念。“智慧蓉城”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深化、城市安全底线全面巩固,一个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日益显现,市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着美好、体味着幸福。
除了公园、绿道、产业等一系列看得见、可感知的有形成果外,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这一年,还有一批理论制度创新的“无形成果”同样宝贵。
看未来谋划 三个“实现突破”
重担在肩,勇毅笃行。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一项事关长远、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
未来,成都将牢牢把握示范区建设发展定位,加快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理论和改革创新上实现突破、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实现突破、在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实现突破,奋力推动建设“神形兼备”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取得新成效,加快走出一条符合成都超大城市特点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力争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