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5+20+44”指标体系 《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正式发布
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第一分论坛在四川天府新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上,《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简称《导则》)正式发布,为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引。
据了解,该《导则》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总体要求,确定了未来公园社区“安全、宜人、智慧、低碳、健康、共享”6大目标,从建筑环境、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智慧韧性5个建设维度,生态融合、低碳生活等20项建设内容,构建了44个“约束性+引导性”建设指标,确定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标准、品质和要求,规范指引未来公园社区的项目设计和建设。
《导则》重点突出街道空间一体化、绿色建筑、轨道交通站城一体、绿色能源供能系统等建设指标,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新能源停车位、多级社区海绵设施等建设指标已纳入新出让地块建设条件,相关约束性内容已纳入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范围,规范指引未来公园社区项目设计和建设。
同时,《导则》还注重分类指导,明确具体标准。例如,在绿色交通建设维度,《导则》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商场、公园等停车位错时停放共享,新建或改建共享停车场应进行智慧化改造。在市政设施维度,《导则》要求100%实现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在公共服务建设维度,《导则》明确社区按服务半径配置幼儿园,配置覆盖全学龄段的课后服务托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