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都电务维修段程钊: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我们甘做“螺丝钉”
4月30日凌晨两点,成都动车所库里灯火通明,程钊肩上背着工具包,左手拿着校时器,右手拿着平调盒,带着职工陈都一路小跑到检修的列车旁,开始了他的夜间设备检修工作。他一边检查故障,一边对职工陈都说:“遇到问题不要马上换主机,要认真观察故障现象,逐步排查故障点。”
现如今已是程钊工作的第29年了,在29年的工作中,他总是一丝不苟,始终把“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做工作中的‘螺丝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程钊现任成都电务维修段成都动车车载设备车间动车高级修工区的工长,其工区主要负责动车组车载设备的拆卸检修安装测试,接、送车,车载设备高级修验收,线路试运行,联调联试等工作,长期以来,程钊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敢于探索,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初心”诠释着自己的“匠心”。
以知促行, 用专注和执着不断探索
1994年程钊进入铁路这个“大家庭”,在成都机务段内燃车间担任制动钳工,负责对列车的刹车进行“保养”,“制动系统配件的检修是一项精细活,每一个细节必须严格把控,就算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检修到位。”此后,程钊就和列车零部件检修这种“精细活”打上了交道,并在日常检修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
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层出不穷,程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亟待提升。当时,成都机务段内燃车间引进了一批新机车,面对故障率很高的新系统大家一筹莫展,程钊连续半个月盯着新型制动机研究原理、观察运行、总结记录,终于发现大部分故障都是由密封橡胶圈磨损引起的密封不足导致的,他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向车间申请标准线圈进行反复试验,解决了密封橡胶圈密封不足的问题。这次故障消除后,程钊皱着眉反思,以前自己一眼就能击中要害、找出答案,可是现在面对故障却犯了难,看来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为扫除知识盲区,程钊开始钻研专业以外的知识,设想每个设备发生多个故障时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他主动学习动车车载方面的相关知识。白天,他拿着书籍和资料蹲地沟、钻机械间;晚上,他对照图纸和设备配件,研究故障现象,时间一长他就成了工区里“问不倒”“难不住”的业务通。
2008年,程钊从机务岗位调入电务岗位,在成都车载设备车间任信号工。平常工作中他话语不多,性格沉稳,可每当有抢修任务或者碰到“疑难杂症”时,程钊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面对疑难杂症,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才能练就‘含真金的技能。’”
刻苦钻研,在实践与锻炼中增强本领
2015年底,成都动车高级修工区成立,程钊被任命为工区工长。新的岗位变动除了带来了不适应,更多的是让他觉得迎来了新的挑战。
与日常检修不同,列车的高级修不仅需要把机车拆分、检修、重新组装,还需要为它升级最新的技术。面临这项极具考验的“技术流”工作,程钊迎难而上,花大量的时间思考、钻研,在实践中收集处理各式各样设备疑难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带头开展技术改造工作,逐一梳理出新工区面临的问题与职工沟通交流。“在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个系统,只要我研究得清清楚楚,就能够用简单精炼的术语教会你们处理问题。”他对工区成员说。
程钊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大家的同时,还能做到在管理方面以德服人。他经常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职工听了总能有所收获和启发。职工余智宇说:“有他在,问题总能从纷繁复杂变得思路清晰,从无从下手变得有章可循。”在大家眼中,程钊是一个让人安心可靠的大哥,带领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精益求精,以工匠之心追求极致技艺
干工作不光有过硬的技术,还有强烈的责任心。担任工长多年来,程钊对工作全情投入,他对设备的质量严格把关,下功夫探索提高车载设备检修质量、效率。不知不觉,程钊已成为车间技术“大咖”,在车间的支持下成立了“程钊工匠工作室”。他多次参加职业技能比赛,获得多项技术荣誉,先后被评为全路技术能手、成都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成铁工匠、成都工匠。面对一摞厚厚的证书和奖状,程钊说:“干技术活就必须精益求精,别人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一定要克服,必须深学规章精学业务,才能谈得上工匠。”
在潜移默化中,程钊让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上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在石板滩站进行列控软件置换工作时,他废寝忘食地将专业书籍中密密麻麻的电路逐线、逐号、逐标画在图纸上;在成灌线开通时,他将电脑从工区搬到了家里,连续多日通宵达旦地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在遂渝线联调联试时,他专注地盯着每一道工序,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钻研着每一个故障……
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的一个人,默默奋斗、精检细修,他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到每一个设备、每一块板件、每一颗螺丝,让机车车载设备正常运行。程钊用强大的责任感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推动着身边人前行,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闪闪发光。(通讯员:甘甜、赵静怡、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