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四川消委发布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查报告!受访者最担心社交账号被泄露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5月09日 13:40

个人信息保护事关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年来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近期,为了解当前消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采取线上问卷方式组织开展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查。

看度新闻记者获悉,从回收的3726份有效问卷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电信和互联网行业被认为是个人信息泄露最严重的行业。

超五成受访者不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容

调查显示,13.72%的受访者了解且认真阅读过《个人信息保护法》,29.7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部分内容。34.25%的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13.55%的受访者不知道有《个人信息保护法》,8.7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相关情况,综合显示超五成受访者对相关保护法律不了解。 

图片1.png

( 受访者是否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

调查显示,72.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

图片2.png

(受访者个人信息是否被泄露过)

受访者认为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中,“酒店餐厅消费点餐被迫扫码、留存个人信息”“办理电信等业务留存信息”“房屋买卖、装修留存信息”排名靠前。

图片4.png

(受访者认为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受访者最担心社交账号被泄露

调查显示,QQ、邮箱、微信、微博、抖音等个人社交账号是受访者最担心被泄露的信息,占比高达55.71%,其次是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身份证号、姓名及手机号等。

图片5.png

(受访者最担心被泄露的个人信息种类)

此外,电信和互联网行业被认为是个人信息泄露最严重的行业,占比高达46.96%,其次是教育培训、金融、房地产、快递等行业。

图片6.png

(受访者认为当前泄露个人信息比较严重的行业)

“安全隐私协议”被忽视

问卷针对APP和小程序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37.15%的受访者使用APP或小程序时从不阅读安全隐私协议或不注意是否有安全隐私协议,7.67%的受访者“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私协议”。仅有7.61%的受访者坚持一直阅读安全隐私协议。

图片7.png

( 受访者阅读安全隐私协议情况)

调查受访者未阅读安全隐私协议的主要原因,选择“没注意看就点击了已阅读(默认勾选)”的高达47.83%。“字数太多、篇幅太长”、“字体太小、看得费劲”、“表述拗口、不能理解意思”、“无论是否阅读,都必须同意才能继续使用”也是安全隐私协议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图片8.png

(受访者未阅读安全隐私协议的主要原因)

拒绝非必要授权后九成应用程序限制使用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使用APP和小程序时拒绝非必要授权后,高达九成(90.62%)的APP、小程序不能使用或仅能使用部分功能。其中,不能使用的占比25.56%,仅能使用部分功能的占比65.06%。

图片9.png

(拒绝部分授权后APP或小程序功能使用情况)

受访者的位置信息和手机相册被索权最多,分别高达53.95%和50.07%,其次是通讯录(44.96%)、短信(43.67%)、手机存储文件(41.39%)以及通话记录(40.05%)等。

图片10.png

(受访者被使用的APP或小程序索权情况)

个人信息保护还待加强

调查显示,67.52%的受访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现状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仍有32.4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个人信息仍经常被侵害”(53.11%)以及“被侵害后投诉无门”(44.82%)。

图片11.png

(受访者维权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个人信息被侵害后,68.37%的受访者表示未采取维权措施。

图片12.png

(受访者是否采取维权措施)

未维权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维权渠道”的,占比49.15%,其次是“没有资金损失”、“维权成本高”、“不知晓或无法找到侵害个人信息的具体经营者”等。

图片13.png

(受访者未进行维权的原因)

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出消费提示,消费者作为个人信息的产生者和提供者,应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主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个人信息遭到侵害。

(一)提供个人信息要“慎思”。

消费者面临经营者收集个人信息情况时,应秉持“非必要不提供”原则,拒绝提供和接受商品、服务无关联的信息,同时要明确告知经营者已提供信息的使用范围。在使用应用程序时应阅读安全隐私协议,特别关注授权权限等,再决定是否接受。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照片、日程、行踪等个人信息时要慎重,建议设置信息可见范围,不轻易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二)发现个人信息泄露要“明辨”。

消费者遭遇APP弹窗推送同类商品广告等经营者精准化、定向化商业推广时,要分辨自己是否授权过经营者可提供个性化广告推送,在注册会员时是否开启默认推送选项等。消费者决定终止授权时,要及时行使“撤回同意”权利,在APP中使用删除或撤回个人信息的功能,向经营者明确表达禁止继续使用个人信息的意思。

(三)保护个人信息要“笃行”。

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要做到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安装来历不明的App、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载明个人信息的消费凭据要及时销毁。在个人信息被侵害后,应向网信部门或者拨打12377投诉,主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