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创新“轨”迹!成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全国两会上,“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激励更多企业敢于创新,催生更多拳头产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成都市在今年的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力争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10000家以上的创新型中小业、30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
什么是“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
所谓专,即专业化;精,即精细化;特,即特色化;新,即创新能力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通俗来讲就是研发有优势、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
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信部此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发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成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前茅。在轨道交通领域,通过强链补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5家,其作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是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创新力量。
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在运达集团总部的新基地的生产线上,一块块“成都造”的高铁芯片火热“出炉”。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监杨顺能介绍,这套主板芯片设备是控制高铁、地铁启停、开关门的控制单元,这套控制单元是完全由成都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这也是成都本土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补链强链的缩影之一。
作为工信部发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核心产品列车驾驶仿真培训系统,创造了国内轨道交通仿真培训产品与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去年冬奥会上,运达科技“复兴号CR400BF”模拟驾驶器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智能培训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冬奥安全出行。
2020年12月,成都地铁迎来一里程碑时刻,随着五条轨道交通新线同步开通,成都地铁线网规模也正式跃升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
作为一家生在成都,拥有正统轨道交通“血液”的上市公司,运达科技多领域参与了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在模拟器提供以及走行部监测项目方面。
围绕成都地铁建设,运达参与了成都地铁5号线看板管理系统、成都地铁9号线集成大包项目、成都地铁7号线走行部监测项目、成都地铁4号线走行部监测项目等。为成都跃升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贡献了巨大力量。
创新,如何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有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由西南交通大学孵化而来。其中运达科技为西南交通大学校办产业兴办20多年来在中国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首家校资参股企业,源自1992年创立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办企业——西南交通大学运达高新技术实业公司。一直以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十分紧密,作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知名高校——西南交通大学为各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了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双方还在成都周边的重大项目如青藏铁路开展了项目合作。5月9日,随着运达集团新基地在蓉正式落成,两方更加深度的校企合作也会逐步展开,在机车车辆、牵引供电、机器人开展合作。企业提供市场需求数据,高校解决技术难点,双方通力合作,开创成都轨道交通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