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系列访谈②丨谢丹:学术+艺术+科技 博物馆让历史“说话”
开栏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年来,文博热度不断出圈,新颖的文创屡获热捧,穿汉服看展览成为常态。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文化与历史的魅力正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看度新闻推出博物馆日系列访谈,为大家揭秘日益受到追捧的博物馆背后,隐藏了多少匠心密码与流量巧思。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客厅”,承载着当地历史的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记忆。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接待观众7.79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去了解历史文化。但要博物馆与文物“活”起来,更鲜活讲述背后的故事,就少不了科技手段的使用。谢丹认为:“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一些科技手段将打破两者之间的时空限制,一些互动性、沉浸式的体验会拉进文博场所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这是大家乐意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四川博物院在线全景展厅
除了常规科技手段的使用,谢丹认为博物馆还应追赶最新的前沿技术,并将它们应用到文物展览中来。例如,四川博物院通过VR、3D等手段实现了展览布局、藏品细节的全景展示,让观众宅家也能时空穿越享受沉浸式逛展。
四川博物院3D打印制作的部分复仿制画像砖实物
在文物保护方面,四川博物院还将文物的三维采集技术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有机结合,采取完全非接触、无损害的方式,完成了对汉代画像砖文物精准数字信息的采集和模型加工,文物三维数据通过3D打印,实现了复仿制品与原文物基本别无二致。
谢丹表示,“博物馆并不是‘老古董’,它往往会与最前沿的东西相结合,引领新的风尚”,就如元宇宙所构建的沉浸式的交互场景体验,通过全景视频、图像和全程直播等动态方式,结合文物产生的时空环境、文化生态、生活习俗等背景资料,实现文物时空场景接近人性和真实的全感官的再现,营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的唯美场景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打卡
当然,为观众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展览也必不可少。“现在观众的审美要求高了,博物馆需要与时尚结合,我们不管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展览设计、内容选题上都会考虑到大众审美。”“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Z世代,我们也会尽量满足他们年轻化的需求并营造出唯美的打卡空间。”每当谢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一些年轻人还专门穿汉服来打卡,她都会觉得特别欣慰,感觉自己的工作有了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