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深观察丨单霁翔:博物馆里演绎成都生活美学
都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它浓缩了城市的文明史,点亮了这座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盏盏路灯。放眼全国,“博物馆热”在各地持续升温。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成都各大博物馆门口都排起了长龙,前3天,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等重点景区前三日累计接待游客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如何让逛博物馆与市民美好生活密不可分?
“看展式社交”兴起
博物馆里可见成都生活美学
“博物馆之城”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关键看博物馆究竟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如是说。
单霁翔对成都的印象很深刻。他记得2016年,作为成都博物馆开馆展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手机上刷屏的盛况。在实际开放时间不足两个月的情况下,该展览参观总人数超63万人次,仅国庆假期七天时间,便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21万余人次,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最高单日逾3.4万人次,创下了国内同类展览的新纪录。此后7年间,成都博物馆的热度不断攀升,“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
成都博物馆
新的生活美学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博物馆不断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展览,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现今,越来越多成都人乐于走进博物馆,“看展式社交”正成为当下成都市民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成都市文广旅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成都的博物馆之热,提供的产品是精神食粮、视觉盛宴,提供的营养是文化养分,生活方式虽然在改变,不变的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追求。
五一小长假,市民及游客穿梭在各大博物馆之中,忙着“打卡”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徜徉在各个展览之中,感受古今中外的文化熏陶。“简直没有想到,进成都博物馆居然要排队3个小时。”五一假期从湖北来到四川旅游的游客木木被这座城市的“文博热”所震惊,“队伍从博物馆前门一直排到后门,简直太火爆了!”一个个现象级热展的背后,折射出城市复苏的欣欣向荣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对高质量文化服务的追求与渴切。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一座座博物馆,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多元文化的驿站
焕发“古老又年轻”的独特魅力
单霁翔对成都这片土地很是喜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能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离不开单霁翔的推荐。“金沙遗址在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耀在中华大地上时就出现了,是2000多年前古蜀人创造的,多神气啊。太阳神鸟那么端庄大气,又具备动感,我当时就推荐它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他认为,成都的博物馆能有今天的规模和人气,离不开成都人爱享受文化这一特征。
不同于北京大气磅礴的帝都文化,西安以唐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内核,成都的历史文化“多元性”非常突出,如宝墩——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水利和道教文化、三国文化、唐宋诗歌文化、五代音乐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形态,促使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为建设各类主题的博物馆创造了很好的历史结构。
成都博物馆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文博资源丰富,不仅有展示三国文化、古蜀文明、诗歌文化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武侯祠、金沙遗址、杜甫草堂等国有博物馆,也有藏品丰富、独具特色、专业性强的非国有博物馆,如极富地域特色的川菜博物馆、广受欢迎的唱片博物馆、研究姓氏文化的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各类博物馆的文化表达各具特色,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出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力量。
单霁翔表示,在这片天府之国的土地上享受文化的,并不仅仅有本地市民,“成都辐射西南,对西北影响也很大,不管是定居还是路过,这是一座人们经常来来往往的城市,所以在文化需求方面会比较旺盛。”
他说,一个好的博物馆并不需要宏大的场地,或大量的藏品,而是看是否深入挖掘出了馆藏品的文化价值,让其真正“活”起来。单霁翔认为,文物的“活”应该“活”在大家的生活中,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以及吸引人的方式,让人真正能看得进去,并明白文物的内涵。比如,成都博物馆就将成都独有的民俗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融于“花重锦官城·民俗篇”的展览中,不单单是文物展示和习俗史再现,更是对民间日常生活的重构。今天的文博产业在新技术赋能下不断创新,拥有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千年成都,不断焕发着“古老又年轻”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之城
在“百花”中继续绽放
摊开成都地图,标注其中的博物馆,一幅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蓬勃图景就呈现出来了。
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目前共有博物馆17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6家、非国有博物馆116家;博物馆总数全国第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和国家等级馆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平均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2022年,成都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者超140万人次,共举办8次高品质大型特展。源源不断为市民提供着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成都底气何来?
于去年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全面评价了我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的状况,评估博物馆展览展示的水平。其中,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成都博物馆表现亮眼,携手进入“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TOP10。成都博物馆以54.69的综合影响力指数,位列“区域综合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榜单第四名,为首次上榜。这一成绩,是成都这座“博物馆之城”进阶多年的必然。
近十年里,成都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意见》《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同时,成都市不断完善优化博物馆支持政策,将以往“一杆子插到底”的管理思路转变为市县分级管理模式,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和服务意识。此外,成都在全国率先将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财政预算支持,近十年仅在文物部门专项资金中就已经累计扶持非国有博物馆1.1亿元。
“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人气爆棚,观者如潮
过去每逢暑假,市民去热门景点排长队,欣赏湖光山色;而今,随着一座座新馆拔地而起,一场场新展层出不穷,更多成都市民选择去博物馆里“打拥堂”,因为新馆、新展兼具好看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
未来成都将继续实施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根据规划,成都将在2025年建成高水平的“博物馆之城”和博物馆发展先行区,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充分发展。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和博物馆强市,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达20座。
随着成都深入挖掘天府文化价值,还将持续激发博物馆的内生活力,继续强化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使其承载的历史底蕴、专业知识、艺术价值、文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底色和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