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那时的蓉漂⑩|关于“茶”,他写下了生动的第一笔

来源:看度•广播 2023年05月25日 14:14

编者按:茶虽然是国饮,但我国古代文人著作中讲到茶的并不多见。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王褒留下的一篇他与奴仆之间的契约——《僮约》却生动记载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与茶的生动画卷,现在读来烟火气十足。王褒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茶文化第一人。

回顾历史上来到成都的形色人群里,有的是受到人生际遇的牵引,有的则怀着教化万民的责任。似乎很少有人……单纯只是在这座城市享受生活。但西汉辞赋家王褒,却是一个特例。

王褒出身于蜀郡资中,也就是如今的资阳,作为川蜀文化“圈内人”,王褒在成都与都江堰一代游历数载,从博览群书,以文会友,到获得时任地方长官赏识,被招揽为门客,他一直保持着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松弛感。《汉书》中记载他“颇好歌诗,欲兴协律之事,……颇好神仙”

这种松弛感,我们可以从王褒的最著名的传世文章《僮约》中看出一二。这篇文章并不是对外发表的“正经文章”,而是收录在王褒游历成都时的趣闻集锦里,是一篇类似文字游戏的即兴之作。

image001.jpg

说的是彼时,王褒借住在成都一户姓杨的寡妇家中。这家的仆从是寡妇的亡夫生前所买,无论是作为主人的杨寡妇,还是客居在此的王褒,都使唤不动他,惹出了很多事端。于是王褒干脆将此仆买下,还给他写下了一篇充满戏谑的“劳务合同”,规定了一个合格仆从日常需做的各种工作。这就是传世文章《僮约》的由来。

在这篇近乎白话的文章里,从“晨起洒扫”到“种姜养芋”;从“鼓四起坐”到“夜半益刍”,打工人的24小时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行文之间,巧言雄辩中带着揶揄之意,一个嘴巴利索的“牙尖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数千年后颇有辩才之能的成都人有一种“中枪”的感觉。

不过,《僮约》能传世千年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里面对于西汉生活风貌的描写。其中两句“脍鱼炮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是世界上关于饮茶,卖茶和种茶最早的记载。侧面说明了西汉时期,成都及都江堰一带饮茶成风,在官吏和富裕之家里,茶叶早就成了日常生活必须品,而采茶制茶贩茶,也已经形成产业市场。而此时,离茶文化在中国全面兴盛的宋朝,还有近一千年。

image003.jpg

正因如此,《僮约》和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杨雄的《方言》被称为“汉代三书”,是现今茶史研究者必读的史料。这篇著名的辞赋,也让王褒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人”。

作为西汉最有盛名的辞赋家之一,王褒曾被成都的地方长官推荐给汉宣帝,这让他一度从“蓉漂”变成了“长安漂”,身居谏议大夫。他所做的多篇名赋如《洞箫赋》《九怀》也惊艳后世唐宋文人。但是可能王褒自己也没想到,当他怀着戏谑之情写下那篇《僮约》时,两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烟火气,与2023年的今天能产生那么多共鸣吧。

image005.jp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