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警惕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保护信息安全,不让骗子有机可乘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5月26日 10:57

电信网络诈骗离你很远?

自信认为不可能上当?

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诈骗团伙潜移默化进入我们生活

攻破内心 防不胜防

AI换脸冒充熟人 骗走132万元

4月20日中午,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需要430万保证金,且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想要借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基于对好友的信任,加上已经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郭先生没有核实钱款是否到账,就分两笔把430万转到了好友朋友的银行卡上。郭先生拨打好友电话,才知道被骗。骗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

“从头到尾都没有和我提借钱的事情,就说会先把钱给我打过来,再让我给他朋友账户转过去,而且当时是给我打了视频的,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郭先生说。

幸运的是,接到报警后,福州、包头两地警银迅速启动止付机制,成功止付拦截336.84万元,但仍有93.16万元被转移,目前正在全力追缴中。

苹果手机用户普遍反映收到涉黄短信,原因iCloud账户遭泄露

最近,不少苹果手机用户反映,自己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内容涉黄或者涉赌。信息说自己是在校大学生要兼职,可以提供色情服务,随后是链接,如果要联系,复制链接去手机浏览器看。从反映收到信息的读者看,性别有男有女。

收到信息的手机用户均为苹果手机用户,这些信息是通过iMessage形式发送的。

杭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类信息主要是因为用户iCloud账户遭遇泄露,不法分子拿到了账户名单,随后通过网络(iMessage功能)批量群发。

提醒大家,看到这样的涉黄信息,包括之前还有人接到的博彩、赌博相关的信息,都不要理会。如果你受到引诱点击了链接,随后遇裸聊诈骗、去刷单等情况,请及时报警。

北京警方回应枪决通知短信“无语死了” 或为非法催收贷款信息

近日,多名网友收到“强制枪毙”诈骗短信,在网上引发热议。5月25日,@平安北京发微博回应此事,表示:“就这,能说点什么?无语死了……真的无语死了……”

诈骗短信截图写着:您因信贷诈骗,缺席出庭,已通过“天网”定位具体位置现已通知当地执法部门和司法人员携带枪支,执行上门强制枪毙。

网友表示:我都惊了!图里还有错字……友情提示:收到下面这些短信,慎点!

“平安北京”官博还配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截图。

@江宁公安在线也就此事发布微博称,“为什么这个枪决通知短信一眼就能看出是诈骗的样子?骗子的智商是不是不太够?”

不是的。

实际上,这条信息较大可能是一种非法催收贷款的信息。而如果这条真的是诈骗短信,那这是骗子们深度总结经验做法,着力提升行动效率,没有执着于路径依赖,而是注重结果导向,力图打出短平快的行骗组合拳,不追求关键路径的归因分析,根据差异化人群进行不同赛道的深度串联。

简单的说,这是一种对潜在受害者效率极高的筛选。

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诈骗短信,那么骗子就不会在你身上浪费时间。如果你连这条是诈骗信息都看不出来,真的按照他的指示去进行后续操作,那你极大概率就无法识破骗子后面的所有连环骗。因为相对于这条看起来很降智的短信而言,后续骗局甚至看起来会很“正常”。

所以,不要嘲笑骗子。如果这条“枪决通知短信”真的是诈骗短信,那他们只是在用一种惯用的互联网思维以极高的效率筛选潜在受害者罢了。

看度短评: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从不同的方面为人们赋能,购物、通信、就餐、出行……影响维度无所不包,连接能力无远弗届。

互联网赋予我们便利,也不断滋生新的问题:小到个人隐私、信息茧房,大到知识产权、国家安全,都一直是网络时代的治理难题。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与每个互联网原住民息息相关,已成当下互联网治理的必答题。

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平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应加强用户数据管理和保护,面对涉及用户隐私的重要信息,该加密就加密,不能“给钱就看”,同时也要让用户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哪些信息不被公开;其次,妥善处理数据用途,小心甄别企业账户的真伪,定期对平台注册企业进行筛查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出售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仅是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措施,还需要每个人防范花样翻新的网络诈骗,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社、新黄河、上游新闻